“雙減”背景下的作業問題需要用系統的思維來解決。作業設計要堅持素養本位,只有這樣才能設計出“少而精”的作業;作業設計要和高效高質的課堂聯系起來,適量的作業才會發生應有的作用。
教師在作業設計中容易出現類型單一、機械重復練習居多、指向學生素養內容缺失等問題。為此,學校堅持“學玩相融”的素質教育道路,創建“學玩課堂”,對作業設計從內容到形式、從布置到評價,提出了“四精”改進方法。
第一,精選的基礎作業。學校對傳統學科統一的作業內容進行精選,篩除簡單機械重復內容,編選揭示規律發展思維的內容,補選立足素養目標容易被忽略的內容,形成學科校本作業,涵蓋不同的認知發展水平。
第二,精準的分層作業。學生的學習是有差異的,作業也應該因人而異。學校研究基于知識圖譜的精準評價,從知識點入手對每一名學生進行精準診斷,在診斷后推薦適合的作業,助力學生做得少且有效。
第三,精巧的實踐作業。傳統作業中最為缺乏的就是聯系生活、動手操作、融合各學科的綜合性、實踐性作業。學校聚焦學科的大單元,溝通知識與真實生活的聯系,設計成適合學生實踐探索、研究創作的長作業,幫助學生將課堂學習內容延伸向生活,將能力延伸向素養。
第四,精心的作業展示。學校倡導“作業即作品”理念,尊重每一名學生的每一次作業,對作業進行多維度評價與展示。班級、年級、學校的展示墻,課前5分鐘的小演講,云上平臺的空間秀……學校為學生提供展示的舞臺,讓學生感受成功,體驗作業的快樂。
有了科學的作業設計,就要有相應的制度予以保障。為此,學校完善了作業的四項管理制度,從作業總量、反饋、調整及個別化措施等四個方面,保證“四精”作業落到實處。
一是建立學生作業總量控制制度。每學期初,學校教研組在各年級集體備課時,確定本學期各年級學生作業的總體安排,年級組確定每周課后各學科作業時間安排表。學期進行中,由班主任對各班每天的作業總量進行匯總、平衡,對每晚不能及時完成作業的學生形成日反饋機制,及時逐級備案調整。
二是建立學生作業批改檢查制度。學校教研組將學生作業檢查納入每月教學常規檢查范圍,重點對教師在作業布置和批改中的“精選、先做、全批”進行檢查和指導,將教師對作業的科學布置、作業的批改情況納入教師教學月考核之中。
三是建立作業負擔過重監管制度。學校教導處建立每周學生信息反饋機制,每周在每班隨機選取一名學生作為反饋人,對每個年級每日的作業進行備案、分析,對反映的問題每周進行專題反饋,并將此作為教師教學月考核的重要組成部分。分管副校長每學期對學生作業量、作業布置、作業批改等方面進行一次面向全體教師的專題分析會,總結經驗、直面問題。
四是建立作業彈性評價制度。學校允許學生根據自己的情況,申請一些“免做”作業,或是延遲上交一些“困難”作業,以減輕了學生(乃至家庭)的作業焦慮。特別對那些耗時較長的研究型作業,學校建立科學的評價機制,根據科學的評價標準評出相應的等次,記入學期學科核心素養地圖,使作業要求不失統一的標準,讓不同的學生在學習中得到各自有意義的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