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減”的責任在政府,關鍵在學校,重點在教師,難點在課堂。為破解常態課堂教學難點問題,如“過度重視機械記憶而忽視學生真正理解”等,遼寧省從2001年起,以九項課題為載體,聚焦“促進學生理解的小學數學教育研究”,經過20年實踐,探索出促進學生理解、指向核心素養、提高課堂教學質量等多種策略。
數學理解是數學教育的主要價值取向,如果學生實現了全面而深刻的理解,常態課堂教學質量必然得以提升,學生課業負擔自然就會減輕。依據《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11年版)》和《中小學幼兒園教師培訓課程指導標準(義務教育數學學科教學)》中對數學課程內容的劃分,整合具有共同特征的數學核心內容,將課程內容確定為七個單元主題:數與符號的認識、數的運算、數量關系、圖形的認識與測量、圖形的位置和運動、數據的收集整理與表達、主題實踐活動。通過單元主題教學,促進學生知識體系構建,理解數學學習內容,探尋數學本質、數學素養發展。
根據具體內容的作用與價值,可分為“種子課”“生長課”和“主題實踐活動”。“種子課”是承載數學學科核心知識技能、數學思想方法和數學核心素養的關鍵課。“生長課”是在“種子課”基礎上,運用在“種子課”中習得的知識經驗,化未知為已知、化陌生為熟悉、化復雜為簡單,能遷移學習的課。主題實踐活動課是在“種子課”和“生長課”進行到一定階段,按照學科總課時量的10%,自主研發的類似于數學綜合與實踐活動的實踐活動課。
借鑒經驗并進行本土化改造,形成促進學生理解的教學方法:確定預期結果、選擇評估內容和設計教學任務。確定預期結果,解決學生在單元主題教學下應該學到什么的問題。從思考預期達到的結果是什么開始進行設計,包括內容簡析、教學目標、預期學生理解三個方面,而且這三個方面相互對應、一脈相承。預期學生理解要闡明學生做什么才能表明理解所學,是從學生視角對教學目標如何達成的深層次思考。選擇評估內容是解決“用什么可以證明學生已經達到了預期結果”的問題。依據內容簡析、教學目標及預期學生理解選擇評估內容,重點設計表現性任務以獲取能說明學生學習過程及達到預期學習結果的內容,便于獲取數據確定學生理解水平。設計教學任務是解決“什么任務可以幫助學生實現預期結果并在評估中盡可能取得優異結果”。教學任務設計結合預期結果和評估內容進行,思考表現性任務是什么,達成什么結果,怎樣設計系列化任務既能促進理解遷移又符合學生的學習特點。在經歷完成學習任務的過程中,促進學生理解水平的不斷提升。
為促進學生對學習內容的深刻理解,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形成重應用的跨學科主題實踐活動三段式范式,即目標為導向、問題為主線的“生活化主題、問題化內容、結構化實施”基本范式。運用“三維六度”課堂觀察評價反饋學生理解水平和核心素養達成程度:三維指教學目標、教學文化、教學過程;六度是把教學目標細化為教師預設度和學生達成度,把教學文化細化為教師傾聽度和學生傾聽度,把教學過程細化為師生互動度和學生專注度。運用“五維五性”即活動主題的適宜性、活動目標的恰切性、研究思路的可行性、解決問題的準確性、活動成果的豐富性,評價主題實踐活動,反饋運用知識經驗解決實際問題的情況及數學理解水平等。
目前,遼寧省內外2360多個單位應用這項研究成果,包括城鄉不同辦學水平的學校,課堂教學質量普遍提高,在作業負擔不重的前提下,學生學業水平明顯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