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華時報訊許多人有這樣的經歷:著急辦房貸,等到銀行審核才知道,有一張久未使用的信用卡還欠著費。今后,這樣的尷尬有望避免。
昨天起,繼江蘇、四川、重慶3省市試點之后,央行個人信用報告網上查詢服務試點擴至9省份,新增加北京、山東、遼寧、湖南、廣西和廣東6個試點省份,網上信用查詢系統預計明年將在全國范圍內開通。
通過平臺可查到三方面的信用記錄:個人信用信息提示、個人信用信息概要以及個人信用報告。個人信用信息提示是注冊用戶在個人征信系統中是否有逾期記錄的提示性信息,比如是否有最近5年內的貸款、貸記卡逾期記錄,以及準貸記卡透支超過60天的記錄。個人信用信息概要為注冊用戶提供其在個人征信系統中信貸記錄、公共記錄和查詢記錄的匯總信息,個人信用報告則涵蓋明細信息。公共記錄包括欠稅記錄、強制執行記錄、民事判決記錄、行政處罰記錄及電信欠費記錄等。
中國人民銀行征信中心工作人員表示,信用報告的信息將及時更新,信息的保存嚴格按照《征信業管理條例》的要求進行處理。如果個人有不良貸款記錄,自該不良行為或事件結束之日起在信用報告上保留不超過5年的時間。
□記者體驗
私密問題驗證要答對5個問題
昨天,記者登錄中國人民銀行征信中心個人信用信息服務平臺(網址https://ipcrs.pbccrc.org.cn/),“驗證試用版”頁面已開通。
點擊注冊按鈕,系統彈出個人信用信息服務平臺查詢服務協議,這則協議共計八條包含若干款項,內容包括查詢信用報告的用戶需要滿18周歲、用戶只能查詢自己的信用信息不能查詢他人的信用報告等。
記者點擊“同意”后,系統轉到注冊頁面,需要填寫姓名、證件類型和證件號碼等基本信息外,還需要驗證身份。驗證身份有兩種途徑可選,一種是數字證書驗證,一種是私密問題驗證。提交注冊申請24小時后,可獲知是否通過審核。記者輸入信息后,分別對這兩種驗證方式進行嘗試。
數字證書驗證指個人使用由第三方認證機構發行的電子文檔,來證明自己的身份。數字證書通常存儲在銀行發放的密鑰,也就是通常所說的U盾中。當前平臺采用與中國金融認證中心(CFCA)合作的銀行或機構發放的證書來驗證身份,支持70多家銀行發放的U盾。換言之,需要通過這一身份認證,記者必須插入某一銀行的U盾方可為自己“驗明正身”。
如果手頭沒有U盾,則可以選取“私密性問題驗證”的方式來獲得驗證。記者在選擇“私密性問題驗證”后,進入了一個寫有五個問題的頁面,答題時間限時10分鐘。這五個問題包括記者某年某月曾經貸款的額度、某年某月曾辦理貸款的金融機構、某年某月辦理貸款的城市,以及記者某年某月的通訊地址和身份證領取地等等。
注冊到看結果至少需要48小時
記者完成身份驗證需要回答的問題后,進入輸入用戶信息的界面,需要設置登錄名、登錄密碼,輸入手機號、驗證碼等信息。待一切輸入完畢后,注冊的前期準備工作方完成,系統提示“您的注冊申請已經提交,系統將對相關信息進行審核,審核結果及激活碼將在24小時后反饋到手機上,請注意查收并于10天內登錄系統進行激活,否則注冊信息將失效。”
用戶想要獲得報告,需要再等待24小時。在激活用戶之后,用戶則需在系統中輸入頁面驗證碼,點擊“提交查詢申請”。在提交成功24小時后,輸入頁面驗證碼,點擊“獲取查詢結果”,頁面才能展示查詢結果。
Q1
雖為北京戶口仍不可查?
以身份證號所屬地為準
記者在體驗中嘗試拿后遷入北京市戶籍的身份證進行注冊,系統提示無法注冊。原來,此次征信中心開通的個人信用查詢系統,目前只針對身份證號碼前兩位為32、51、50、11、37、21、43、45、44的公民。如果身份證號碼所屬地不在上述9省份之列,即便現在戶籍已經遷移到9省份區域內,也暫時無法查詢。
Q2
私密問題驗證不易通過?
保護個人隱私專門設計
很多年前辦過貸款,已經記不清當時辦理的額度和辦理銀行,這些私密性的驗證問題著實讓記者作答時犯難。
據了解,出于保護個人隱私安全的考慮并參考國外通用做法,征信中心設置“私密性問題驗證”是根據用戶在銀行辦理信貸業務時的身份信息和信貸交易信息設計的。若用戶對自己辦理過的信貸業務及自身信用交易狀況不熟悉或平常不刻意關注,可能很難回答正確。同時,若用戶的真實信息與征信系統記錄的信息不一致,也會導致身份驗證無法通過。因此,采用“私密性問題驗證”方式的通過率可能不高。
如果沒有通過“私密性問題驗證”該怎么辦?征信中心建議轉為“數字證書驗證”確認身份的真實性,也可以到人民銀行分支機構現場查詢本人信用信息。
Q3
查詢頁面為何會打不開?
瀏覽器版本太低不支持
記者在打開信用查詢頁面時,采用了低版本的IE瀏覽器,系統提示平臺目前僅在IE6、IE7、IE8版本瀏覽器上支持數字證書用戶驗證。在使用過程中,記者發現,在瀏覽器上不能使用鼠標右鍵,點擊IE瀏覽器上面的“后退”功能鍵時,無法返回上一頁。
對此,征信中心表示,從信息安全角度考慮,平臺在頁面訪問時屏蔽了鼠標右鍵功能,也禁止了IE瀏覽器的“后退”功能。
Q4
結果為何不能實時反饋?
出于安全要先處理申請
為保障信息安全,基于互聯網運行的個人信用信息服務平臺與基于人民銀行內聯網(專網)運行的個人征信系統實行物理隔離,平臺用于驗證個人身份的信息和信用報告信息存儲在個人征信系統中,系統每日會對平臺的注冊和查詢申請集中處理,并需要在兩網間進行數據交換。因此,個人信用信息服務平臺無法實現實時交付征信產品,一般會在個人提交查詢申請的第二日反饋查詢結果。查詢結果只在網站上保留7天。
“也就是說,我們每天都在做一個搜索引擎的工作,根據用戶提交的查詢請求,把信息從內網里調出來,再傳輸到平臺上。”工作人員說,也正是出于這樣的原因,一般會在個人提交查詢申請的第二日反饋查詢結果。
對于那些在辦理信貸業務過程中急需查詢個人信用信息的個人,建議可通過現場查詢的方式獲取個人信用報告。
Q5
試點省份是如何選出的?
在查詢量活躍地作試點
據征信中心工作人員透露,從2013年3月起面向江蘇、四川、重慶3省市試點,此次增加了北京、山東、遼寧、湖南、廣西、廣東6個試點省份。之所以選擇這9個省份,是根據查詢量確定的。這些省份信用記錄查詢量較大、較為活躍。順利的話,明年有望在全國范圍內開通。
Q6
系統部分個人信息滯后?
及時聯系銀行更改信息
不少已經查到結果的用戶向記者反映,征信系統中的信息存在滯后性,比如結婚數年、戶口所在地幾次變更,但在征信系統中,這些信息都未更改過來。
央行人士表示,央行征信系統中的數據來源于各家銀行定時上報的數據,存在一定的滯后性是正常現象。如果個人信息出現了變更,用戶應及時聯系相關銀行去更改個人信息,才會及時將信息上報給人民銀行,收入征信系統。
本版采寫京華時報記者韓旭 高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