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2024年是習近平總書記提出“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為人民”重要理念5周年。5年來,各地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認真踐行人民城市理念,厚植為民情懷,廣大人民群眾積極參與城市建設和治理,人與城雙向奔赴,共建和諧美麗城市,共創幸福美好生活,譜寫新時代人民城市建設新篇章。央廣網特聯動上海等10地黨委網信辦策劃推出“人民城市·溫情中國”網絡主題活動,記者沿著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各地考察調研的足跡,走進城市深處,訪街巷看變化,帶您共同見證各地踐行人民城市理念展現的萬千氣象。
如果對每一座城市進行畫像,你會給合肥貼上一個什么樣的“標簽”?在中國科學技術大學2021級力學系博士生楊遠帆眼里,合肥不僅有“科氣”還十足“客氣”。
“現在我身邊選擇留在合肥發展的人越來越多了。”在合肥生活多年的楊遠帆,對這座城市的“成長性”和歸屬感感觸最深:合肥不僅給了像他這樣的初創者更多成長機會,也吸引著越來越多的年輕人“落地生根”。
2024年10月17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合肥濱湖科學城考察時指出,科研工作者是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骨干,要拿出“人生能有幾回搏”的勁頭,放開手腳創新創造,為建設科技強國奉獻才智、寫下精彩篇章。
人頭攢動的合肥淮河路步行街(央廣網記者 鮑玉嬋 攝)
多年來,合肥始終把人才作為支撐城市發展的“第一資源”,推出了一系列暖心政策。“近者悅、遠者來”,實現了“城”與“人”的“雙向奔赴”。
暖心納才 成就城才“合璧”
“合肥很適合我。”這是一句在采訪中不斷被楊遠帆掛在嘴邊的話。作為中國科學技術大學2021級力學系博士生,2022年他入駐“科大硅谷”蜀山園科創驛站科大站開始創業。
想起初來乍到時的情景,楊遠帆仍然感慨萬千:“當時,只是聽說這里的科技創新氛圍濃厚,就決定來試試。沒想到,這一試,就讓我愛上了這里。”
雖然還是學生,但楊遠帆在兩年多的創業時間里,和團隊10多名年輕人一起,致力于將實驗室內外的前沿科學成果以及國家大科學裝置的科學原理用視頻、AR、VR等視覺技術呈現出來,把晦澀難懂的科學原理通過淺顯易懂又極具美感的方式呈現。
楊遠帆正在和團隊討論拍攝項目方案(央廣網記者 鮑玉嬋 攝)
楊遠帆的公司位于蜀山園科創驛站科大站,與中科大僅一路之隔,大廈里除了入駐科大站的創新團隊外,還有中科大牽頭組建的安徽應用數學中心等多家企業。“蜀山區用購、租等市場化的方式,將轄區內的優質空間進行改造,騰給有潛力的科創企業。”蜀山科創集團負責人表示,“我們不僅重視高新技術企業,更重視未來科技之星的孵化。”
“驛站與學校之間的距離很近,對于在校生而言很方便,入駐之后,驛站還減免了一年租金,科大硅谷也給我們提供了很多的創業支持。”楊遠帆說,“在我們經營管理方面遇到難題的時候,驛站總是會想方設法幫助解決。”
這樣的暖心之舉讓他感受到了家的溫暖。“目前我們70%的客戶來自中科大的各學院部門機構。今年我們將拓展科技型企業市場,用科學可視化技術助力企業科技研發成果多維度展示。”楊遠帆說。
楊遠帆和團隊成員馬達加斯加留學生在實驗室工作(央廣網發 受訪者供圖)
引才、用才,更要留才。學校給了這個年輕的創業團隊很好的平臺,而合肥的創業環境、創業政策更讓這群年輕人在創新之路沒有后顧之憂,助力他們取得一個又一個的科技成果。
楊遠帆表示,合肥市政府從立項支持、資金補貼、人才引進等方面給了創業者很大的支持。同時,這里還匯聚了眾多風險投資機構,為創業者提供資金保障。“目前,我們的項目也已經進入了‘天使輪’,我相信未來的前景是非常好的。”
在楊遠帆的團隊里,有和他并肩作戰的校友吳毅龍,有曾在馬來西亞留學的王達開,還有在新加坡、英國留學7年的范珂溶、來自馬達加斯加的中國科大碩士留學生王雙卿,這群20多歲的年輕人因為共同的夢想而聚集在合肥。
“作為青年科技人才,我們將牢記總書記在合肥考察時對科技人員的諄諄教誨:‘人生能有幾回搏’,勇于探索、發掘,用自己力量去真正做一些有意義的事。”楊遠帆的語氣充滿自信和堅定。
2024“合肥請你來”高校畢業生現場對接會(央廣網發 合肥市委宣傳部供圖)
人才流向預見城市未來,城市未來吸引人才匯聚。數據顯示,2021年以來,合肥累計吸納高校畢業生超過110萬人!2024年中國人才友好型城市研究報告》中,合肥成功入選“人才友好型城市”“最具人才吸引力城市”“最佳人才發展生態城市”榜單。
如今,“科里科氣”的合肥正逐漸成為國內外眾多科技人才心中的創業樂園。
城園相融 串出“幸福圈”
合肥人對于駱崗機場有著特殊的感情。從1977年到2013年,這座曾經安徽省唯一的國際機場見證了合肥發展的滄桑巨變。2013年5月,駱崗機場完成了自己的使命,站在了轉型和升級的十字路口,它的下步規劃也牽動著合肥市民的心。
家住合肥市包河區駱崗街道濱水灣小區的82歲老人李開炳,是當年駱崗機場的建設者。“當年沒有大型機械,完全靠人力,用小車推,真是一步一個腳印建設起來的。”
“機場剛停運那會,我總擔心會把燈塔、候機大廳這樣的老建筑拆了。那樣,大家的回憶也就沒了。”李開炳告訴記者,由于住的近,他幾乎每天都要去駱崗機場里轉一圈,就像去看望一位老友。
直到有一天,機場周邊建起了圍擋。施工人員告訴他,駱崗機場改造開始了。“聽說這里要在保留歷史風貌的基礎上建公園。”李開炳說,這樣消息讓他期待了很久。
2023年,駱崗機場完成了華麗轉身,成為了合肥城市中心的現代化生態公園。
合肥駱崗公園(央廣網發 合肥市委宣傳部供圖)
開園第一天,李開炳特意約著幾位當年參與機場建設的老同事一起來逛。“看到這些老建筑都在,而且還成了公園的標志,讓我感受到了親切和溫暖。”李開炳頗有感觸。
作為當下合肥最火爆的網紅打卡地,駱崗公園是世界上最大的城市公園,占地12.7平方公里的綠地,有1700多個足球場大小。在這里,老機場那些昔日“時光印記”依然在“發光發熱”——航站樓“變身”城市建設館、信標臺成了美輪美奐的“小蘑菇”、大機庫改造成了頗有風格的藝術廳……老機場的回憶,在新的公園里無處不在。
“現在,駱崗公園不僅在設備上給市民和游客提供便利,而且在活動設置上力爭做到‘周周有活動,場場有亮點’。”合肥市園林局相關負責人介紹說。
駱崗公園改造前后鳥瞰對比圖,左圖為2013年,右圖為2024年(央廣網發 中科星圖供圖)
開園至今,駱崗公園已舉辦科創類、會展類、體育賽事類、休閑娛樂類等各類活動800余場,接待超1600萬人次游客。
在合肥街頭巷里,“見縫插綠”讓社區的“小綠地”釋放著“大功能”。
秋夜,樹影婆娑,涼風習習,家住合肥市同安街道王大郢社區的王德海像往常一樣在小區邊的公園遛彎。
“這里可是以前‘三不管’地方,各類垃圾亂倒亂放,居民來往都要捂著鼻子走。”面對這樣的環境,王德海那時心里很著急。
“能不能把‘垃圾場’變成一個小公園?”這樣的呼聲在群眾中越來越強烈。2023年3月,社區通過實地勘察、民意調查等,編制了口袋公園設計方案。半年時間,一個占地約9500平方米的“口袋公園”投入了使用。
“現在我們在自家樓下就可以休閑健身、欣賞美景,心里美滋滋的。”王德海臉上洋溢著滿足。
改造后的王大郢閑置空地變成暖心廣場游園(央廣網記者 鮑玉嬋 攝)
方寸之間,幸福滿滿。如今,一個個各具特色的口袋公園,像珍珠般散落在合肥的街頭巷尾,成為了有溫度的城市地標。“我們要充分利用城市邊角地、閑置地等進一步來拓展綠色公共空間,推進城市綠地共享,將更多的綠地建在百姓身邊。”合肥市園林和林業局相關負責人說。
從世界最大的城市公園到星羅棋布的口袋公園,合肥,讓老百姓們的“詩和遠方”觸手可及。
“以心換心” 基層治理更貼心
“賈巷導員,一大早又開始忙碌了?”早上7時剛過,不少剛開門的商戶就看到了他們熟悉的“身影”。
今年50多歲的賈永美是合肥市廬陽區逍遙津街道的一名“巷導”志愿者。“我年輕的時候在這一片當過輔警,對這片的情況,我‘門兒清’。”說起自己負責區域的情況,賈永美如數家珍。
賈永美正在走訪商戶(央廣網記者 鮑玉嬋 攝)
逍遙津街道位于合肥老城區核心區域,26條街巷交錯,是典型的商住一體區域。商戶與居民戶數大體相當,加之商圈道路、管網不斷升級改造,矛盾糾紛和信訪投訴一度頻發。
用百姓的方法,解決百姓的事情。2021年起,合肥市廬陽區逍遙津街道開始實施“巷導計劃”,從群眾中選取53名黨員、志愿者、商戶成為“巷導”,為轄區居民、商家提供多元化精準服務,多層級化解各類矛盾糾紛。
“‘巷導’都是從老百姓中來,人熟、地熟、情況熟是‘巷導’們最大的優勢,讓‘熟人’來做群眾工作,更讓大家容易接受。”逍遙津街道九獅橋社區黨委書記韓正琴解釋說。
據統計,“巷導計劃”實施以來,成功化解商圈矛盾糾紛210多起,物業領域投訴信訪從每月40余件下降到個位數。
賈永美和居民、商戶們聊天話家常(央廣網記者 鮑玉嬋 攝)
“我們平時有什么問題就直接聯系他。”王旭是勤勞巷巷口一家美食店的負責人,聊到“賈導”,他滿口贊譽。“比如,我們店鋪前兩天因為路口噪音影響顧客就餐體驗感,我第一時間找到老賈,不到10分鐘就幫我們把問題解決了。”
民生無小事,解決好群眾關心的“小事”,便是基層工作的“大事”。
“這里這里……”每天下午3時45分,合肥市蜀山區蜀麓苑社區的陳娜都會穿上“共享媽媽”志愿服務隊的馬甲出現在校門口。除了接上自己的孩子外,她還是其他5名孩子們的“共享媽媽”。
“年輕人在這里奮斗,接孩子放學是大難題。”陳娜說,社區如今有10多位具有育兒知識技能的母親成為了“共享媽媽”。“我們不僅幫助孩子完成家庭作業,還會帶他們做手工、閱讀、繪畫、書法等。”
志愿者陳娜正在輔導社區孩子做作業(央廣網記者 鮑玉嬋 攝)
近年來,合肥不斷健全黨組織領導的基層群眾自治機制,拓寬渠道、創新形式,充分激發群眾參與小區治理的熱情,在全市小區成立1957支志愿服務隊、1488支黨員先鋒隊,常態化為小區居民提供幼兒看護、上門送餐、便民理發、家電維修等志愿服務,真正做到讓群眾所盼“有始至終”,讓群眾意見“落地有聲”。
人民城市為人民,人民城市人民建。合肥,這座快速崛起的城市,正以實際行動踐行人民城市理念。在這里,人才不再是空洞的數字,而是城市發展的生動注腳;生態綠地不再是遙不可及的夢想,而是市民觸手可及的美好;基層綜合治理不再是冰冷的政策,而是溫暖人心的服務。
合肥,正以它獨有的方式,回應每個到這里來的人的期待與夢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