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從26日上午國家國防科技工業局舉行的嫦娥三號任務第一次新聞發布會上獲悉,肩負“落月”重任的嫦娥三號已完成各項研制和試驗,運載火箭和探測器已轉入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發射現場。如果氣象等條件具備,將于今年12月上旬擇機發射。
國防科工局新聞發言人吳志堅說,探月工程是國家重大科技專項。實施探月工程是繼人造地球衛星、載人航天之后,我國和平探索、開發、利用空間的又一重大航天活動。
昨天上午探月工程副總指揮李本正宣布,我國首輛月球車——嫦娥三號巡視器全球征名活動結束,月球車命名“玉兔號”。
肩負三大科學探測任務
吳志堅表示,嫦娥三號任務需要攻克的關鍵技術多、技術難度大、實施風險高。在工程實施過程中,面臨七大難點,包括地面試驗驗證,多窗口、窄寬度準時發射,月面軟著陸,兩器分離,月地間遙操作,月面生存,測控通信等。
嫦娥三號任務作為探月工程二期主任務,將完成三大工程目標和三類科學探測任務。三大工程目標包括:一是突破月球軟著陸、月面巡視勘察、深空測控通信與遙操作、深空探測運載火箭發射等關鍵技術,提升航天技術水平。二是研制月球軟著陸探測器和巡視探測器,建立地面深空站,獲得包括運載火箭、月球探測器、發射場、深空測控站、地面應用等在內的功能模塊,具備月球軟著陸探測的基本能力。三是建立月球探測航天工程基本體系。
三類科學探測任務包括:一是月表形貌與地質構造調查;二是月表物質成分和可利用資源調查;三是地球等離子體層探測和月基光學天文觀測。
80%以上技術和產品全新研發
嫦娥三號是我國航天領域迄今最復雜、難度最大的任務,面臨七方面技術難點。探月工程副總指揮李本正介紹,月球探測是一項非常復雜并具高風險的工程,根據資料統計,截至目前,不包括嫦娥三號,世界上共進行了129次月球探測活動。其中,美國59次,前蘇聯64次,日本和中國各2次,歐空局和印度各1次。以上共成功或基本成功66次,失敗63次,成功率僅有51%。
嫦娥三號任務肩負我國首次軟著陸月球和月面巡視勘察的重擔。目前,全球僅有美國、前蘇聯成功實施了13次無人月球表面軟著陸;只有美國實現了載人登月,前蘇聯開展了2次月面無人巡視探測任務。
嫦娥三號任務需要攻克的關鍵技術多、技術難度大、實施難度高。研制過程中,需突破地面試驗驗證,多窗口、窄寬度準時發射,月面軟著陸,兩器分離,月地間遙操作,月面生存,測控通信等七大關鍵技術。僅以我國自主研制的首個月球探測器嫦娥三號為例,由著陸器和巡視器(也叫月球車)組成,80%以上的技術和產品為全新研發。
嫦娥“落月”百姓看點
人類首次把“天文臺”架到月球上專家解析在月亮上觀天文是世界上很多天文學家最想做的事情之一。月基天文望遠鏡,相當于人類把“天文臺”架到了月球上。在月球觀測天空,觀測星星,研究星系、恒星的活動。我們形象稱之為“巡天”。
首次從月球“回望”地球等離子體層專家解析嫦娥三號月面軟著陸后,離地球38萬公里,能夠看到地球等離子層的全貌。通過對地球周圍的等離子體層產生的輻射進行全方位、長期的觀測研究,獲取地球等離子體層三維圖像,有助于了解太陽和地球的相互關系。
有觀點認為,地球上一些自然災害與地球等離子體層有關,所以相關研究具有科學意義。
用雷達對月球進行精細探測專家解析嫦娥三號巡視器的“腹部”有一臺測月雷達。巡視器在月面行走,測月雷達可以測月球地底下30米深土壤層的結構和100米深的次表層結構。這個是國外沒有做過的。
2020年建中國空間站
嫦娥三號將使我國成為繼美國和前蘇聯后第三個擁有月面軟著陸技術的國家,而不久前,印度也剛剛發射火星探測器。針對有人評論說中印似乎在搞太空爭霸,探月工程副總指揮李本正表示,中國航天的活動從來沒有想跟誰搞競賽,我國從1970年4月24日發射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開啟中國航天活動,始終是按照自己的計劃節點、按照自己的技術和經濟實力一步一步往前走。中國已經成為一個航天大國,航天活動也發展到了深空探測。
早在2000年中國發布的《中國航天白皮書》就提出要進行以探月為主的深空探測,形成了探月工程“繞、落、回”三步走,下一步就是深空探測。在前不久北京召開的世界宇航聯大會上,時任國家航天局局長馬興瑞曾表示,我國將在2020年前后建成自己的空間站,也是開放的,歡迎各國到這里共同探測。
將來機器人或"組團"深空探測
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機器人所丁希侖教授也對我國首個月球車進行了解析。他說,我國自主研制的首臺月球車為三軸六輪結構,設計質量140公斤,壽命為3個月,可在月球上3公里范圍內連續行走10公里。丁希侖教授表示,雖被稱為月球車,但實際上它是一個“小型化、低功耗、高集成”的探月機器人。它還有一條機械臂,能在月壤、月巖中勘探取樣,供現場檢測。月球表面松軟,崎嶇不平,障礙物多,月球車在月面巡視時采取自主導航和地面遙控的組合模式。
丁希侖表示,目前他的研究團隊正在研究多機器人團隊協作這一深空探測模式。通過群體行為的協調優化控制,能高效探測未知環境,完成單個機器人無法完成的復雜任務。也就是說,機器人之間可以相互協助和維修,即使其中的某個機器人發生故障,也不會影響整個探測任務的完成,從而保障任務的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