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1996年中央確定江蘇省對口幫扶陜西省以來,江蘇、陜西兩省的扶貧協作已歷時24年,特別是習近平總書記2016年在銀川主持召開東西部扶貧協作座談會后,在國家相關部委的關心支持下,在蘇陜兩省省委、省政府的堅強領導下,蘇陜扶貧協作不斷拓展深化,蘇陜扶貧協作協議和合作項目持續落地見效,協作成果更加有效地惠及了陜西省貧困地區和貧困群眾。
多措并舉 齊心同攻堅 攜手奔小康
東西部扶貧協作座談會后,蘇陜兩省深入開展對接交流,加快項目建設,在就業扶貧、結對幫扶、產業合作、干部交流等方面持續深化,推動脫貧攻堅不斷取得新進展。
——總體工作高位推進。蘇陜兩省省委、省政府主要領導高度重視蘇陜扶貧協作工作,2017年以來,兩省每年堅持高層互訪,并召開省級聯席會議,深入研究扶貧協作工作。
——扶貧協作項目有效實施。2016年以來,江蘇共投入72億元支持陜西4600多個項目。兩省堅持把有限資源重點投入市場前景好、帶動性強的扶貧產業和項目,累計帶動57.6萬名建檔立卡貧困人口增收,今年預計帶動25.9萬名貧困人口增收。
——干部人才交流不斷深入。2016年以來,陜西省先后選派1529人次黨政干部和8384人次專業技術人員赴江蘇掛職和交流學習。江蘇省先后選派293人次黨政干部、3662人次專業技術人員來陜掛職和對口幫扶。
——產業合作成效顯著。據不完全統計,2017年以來,累計支持和吸引500多家江蘇企業來陜投資參與扶貧,落地投資額105億元。兩省推動共建富丹產業園、西鄉國動產業園等10家蘇陜產業園區,引進項目39個,總投資71.5億元。
——勞務協作順利開展。從2018年開始,三年間通過蘇陜勞務協作共幫助近1.41萬名陜西貧困勞動力赴江蘇就業,2.05萬名陜西貧困勞動力實現省內就地就近就業。2020年,兩省按照“分批有序錯峰”的要求,優先組織貧困勞動力赴蘇務工就業。
——協作領域不斷拓寬。2017以來,累計實現陜電送蘇62.79億千瓦時,有力保障了江蘇經濟社會發展能源需求。發揮人才、科教資源豐富等共同優勢,教育協作共建專業50個、實訓基地25個、協作項目31個。
結對幫扶 “手把手”傳遞發展真經
蘇陜協作,不以山海為遠。小康路上,兄弟并肩而行。
蘇陜兩省扶貧協作在市級層面全部結對的基礎上,江蘇省52個經濟較強的縣(市、區)與陜西56個貧困縣(區)結對,實現了攜手奔小康結對全覆蓋,鎮、村、企各級各類結對幫扶不斷深化拓展。
在關中,西安市周至縣和江蘇省太倉市統籌推進組織領導、人才交流、資金使用、產業合作、勞務協作和攜手奔小康等重點工作,圍繞產業合作重點推進“太周創新產業園”載體建設;寶雞加強與徐州的密切協作,今年下達蘇陜扶貧協作資金8400萬元、同比增長21.7%。及時下達到5個受援縣;咸陽與泰州巡展式、直營式、合作式、集采式“四種模式”結合推進消費扶貧;銅川與鹽城創新推進扶貧協作,宜君縣實施社區工廠“青藍”計劃,鹽城市第一人民醫院全方位幫扶耀州區人民醫院;渭南與鎮江積極推進產業合作,2020年渭南市5個縣先后招引9家企業,投產項目吸納就業貧困群眾128人,通過利益聯結機制帶動貧困群眾1413人。
在陜北,延安市會同無錫市通過減免無錫5家蘋果直銷店租金等方式逐步消化50余萬噸蘋果庫存。1月至7月,共銷售延安農特產品達926萬元,帶動貧困人口1645人;蘇陜協作以來,榆林市累計出臺招商引資優惠政策16項。今年上半年引進企業16家,實現投資1.4億元,有8個產業合作項目計劃新增投資7450萬元。
在陜南,漢中與南通攜手因地制宜發展“菌、藥、茶、果、畜”五大主導產業和特色小眾產業,不斷提高農產品供給規模和組織化水平,11.9萬戶有意愿有能力的貧困戶實現了扶貧產業全覆蓋;安康與常州持續發展壯大毛絨玩具文創產業。今年安康市新增新社區工廠(毛絨玩具企業)58家。目前,全市新社區工廠共吸納就業16659人,其中貧困勞動力5001人;商洛借助寧商經濟合作平臺,今年共引導11家東部企業來商投資,實際到位投資額7476萬元。今年以來南京市采購或幫助銷售商洛市特色農產品1704萬元。
決戰決勝 全面打贏脫貧攻堅戰
跨越千里,兩地情深。今年以來面對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江蘇積極幫助陜西解決防控物資緊缺等困難,捐贈各類口罩117萬個、醫用手套1.81萬副、防護服8936套、測溫儀530臺。非常時期,再次見證了蘇陜兩省的兄弟情誼。
復工復產中,兩省攜手協調解決存在的問題,加快推進項目建設,確保扶貧資金發揮最大帶貧效益。2020年確定的1234個幫扶項目已全部開工建設。兩省在暢通物流渠道、優化發展環境、減稅降費、租金減免、出口退稅等方面,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合力優化和穩定產業鏈供應鏈。
巍巍秦嶺,見證了蘇陜兩省“好兄弟”“好戰友”“好伙伴”的協作情誼。滔滔黃河,奏響了新時代東西部扶貧協作的華彩樂章。
蘇陜兩省將積極應對疫情影響,扎實做好“六穩”工作,全面落實“六保”任務,持續推動復工復產;堅持市場化導向,借力江蘇優勢產業,持續推進產業扶貧;不斷強化蘇陜勞務對接,竭力提升服務質量,持續穩定脫貧就業;加強平臺建設,暢通消費渠道,持續強化消費扶貧,并肩打贏脫貧攻堅、收官之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