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梅
全省技術合同成交額達3053.5億元,同比增長30%以上;高新技術企業數量達1.2萬家,同比增長42%以上;全年入庫科技型中小企業15952家,同比增長43%以上……
2021年3月,陜西啟動秦創原創新驅動平臺建設。兩年來,全省各部門、高校、科研院所、企業和各市積極參與,共同建設科技創新高地、創新驅動發展總源頭。秦創原已成為陜西創新發展的一張新名片,是中國西部正在崛起的創新高地。無數養在深閨人未識的科技成果,通過秦創原轉化為支撐高質量發展的瞪羚企業、高新技術企業、科創板企業。
從“養在深閨”到“閃亮市場”
秦創原是一個創新創業的“夢想舞臺”。兩年來,陜西有很多科研人員走上這個舞臺,投身經濟社會發展主戰場。
陜西是名副其實的科教資源大省——聚集了100多所高校、1500多家科研機構、包括70余名兩院院士在內的200多萬名專業技術人才,擁有國家重點實驗室28家、省級重點實驗室200余家。
如何把這些資源充分挖掘好、利用好、滋養好,推動科技和經濟緊密結合,創新成果和產業發展緊密對接,努力在創新驅動發展方面走在前列,是陜西高質量發展、現代化建設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在秦創原創新驅動平臺建設中,陜西緊緊抓住“人才”和“機制”兩個關鍵,推動科技存量資源最大程度轉化為生產力。
聚焦科技成果轉化中“不敢轉”“不愿轉”“缺錢轉”難題,力促“轉成功”“轉得好”,陜西不斷深化科技成果轉化“三項改革”,著力破除制約科技成果轉化的機制障礙。
“我是‘三項改革’的直接受益者!正是有了‘三項改革’和秦創原相關政策的支持,我們的成果才能順利走出實驗室,走向更廣闊的市場。”西安理工大學教授張延超表示。
張延超團隊自主設計建設了國內領先的高溫超高速軸間對轉動態密封試驗平臺。由于缺少產業化經驗和所需的測試車間、生產車間、資金等,該項目曾遲遲未能轉化。2021年,西安理工大學與秦創原發展股份有限公司合作,依托職業技術經理人為團隊提供對接投資機構、初期管理運營、行業人才對接等專業化服務。再加上“三項改革”的政策松綁,張延超團隊科研成果產業化所需的資金、運營團隊等問題迎刃而解。
“以西安理工大學為試點,我們將深化探索科技成果所有權、運營權、收益權相分離的高校成果轉化股權集中運營管理模式,推動更多科技成果順利走向市場。”秦創原發展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袁小寧說。
截至目前,科技成果轉化“三項改革”在75所高校院所推廣,3.8萬項成果單列管理,3449項成果正在實施轉化,232個項目注冊成立公司,創新創業活力不斷釋放,實現了小切口大突破。
從“鋪天蓋地”到“頂天立地”
2021年,西安交通大學段玉崗教授帶領團隊在秦創原總窗口注冊企業——華晟復材,邁出了從“科學家”到“企業家”的一大步。2022年12月,華晟復材榮獲第十一屆中國創新創業大賽全國總決賽初創組二等獎。
在秦創原的政策和資源加持下,陜西增材制造產業鏈“鏈主”企業西安賽隆也實現了快速發展:高品質金屬粉末粉床電子束3D打印技術與裝備產業化項目開工建設,電子束3D打印設備關鍵核心部件取得重大突破,帶動陜西3D打印設備與產品開發再上新臺階。
兩年來,陜西還有很多像華晟復材和西安賽隆這樣的科創企業,跨過“死亡谷”,熬過“陣痛期”,實現了快速發展。
加快科技成果轉化,培育壯大科技型企業,是建設秦創原的重要目的,亦是檢驗秦創原建設成果最直接的標準。圍繞實現科技型企業數量質量雙提升,陜西啟動實施了科技型企業創新發展倍增計劃,深入推進“登高、升規、晉位、上市”四大工程。
在科創企業培育方面,陜西加快孵化載體建設,健全企業成長全生命周期孵化體系,推動科技型中小企業“鋪天蓋地”。截至2022年12月31日,全省省級以上孵化載體達495家,舉辦各類創業活動和創業培訓超過1000場次,培育科技型中小企業984家、高新技術企業696家。
在提升企業創新能力方面,陜西優先支持科技型企業承擔科研項目、建設研發平臺、引進高端人才,促進各類創新要素向企業聚集,加快培育一批研發能力強、技術水平高、發展規模大、經營效益好,能夠“頂天立地”的科技型領軍企業。
隨著秦創原創新驅動平臺建設的加快,陜西科技型企業取得前所未有的發展。2022年,陜西新認定瞪羚企業298家,總量達432家;評價入庫科技型中小企業近1.6萬家,同比增長43%;認定高新技術企業5649家,總數突破1.2萬家,同比增長42%;5家企業登陸科創板,總數達13家,數量居西部地區前列。
從“一枝獨秀”到“全省協同”
2月23日,“三項改革”進銅川暨科技成果集中路演活動在銅川新區舉行。當天,秦創原“三項改革”成果轉化試驗區、飛地(銅川)科創中心揭牌。相關高校、科研院所與銅川市有關區縣、企業簽訂了成果落地轉化合作協議。
長期以來,科技資源高度集中的西安,在創新驅動發展中“一枝獨秀”。秦創原擔負著凝聚資源,協同發展,牽引全省創新能級不斷躍升的使命。
兩年來,全省各地積極融入秦創原建設,秦創原影響力、凝聚力、輻射力不斷擴大——
榆林市以實施秦創原創新驅動平臺創建、自身隊伍創優、科技工作創新“三大工程”為牽引,全力推動秦創原建設和科技創新工作落地落實。
商洛市以秦創原創新驅動平臺建設為牽引,堅持“向秦創原平臺借勢、向西咸總窗口借地、向高層次人才借智”發展。
延安市加快建設秦創原(延安)創新促進中心、秦創原(延安)延長石油科技創新與成果轉化中心、延安碳中和研究院,“精準支持、促進轉化”等一系列政策舉措落地見效。
3月16日,秦創原總窗口地市行(陜北站)在榆林舉辦,秦創原總窗口榆林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延安市宜川縣工業園區地市協同創新基地揭牌。
3月21日,秦創原總窗口地市行(陜南站)在漢中舉辦,秦創原總窗口漢中經濟技術開發區創智產業園、陜西漢陰經濟技術開發區、秦創原(商洛高新區)孵化器地市協同創新基地揭牌。
連日來,隨著全省各地協同創新基地陸續成立,秦創原總窗口的創新資源聚集優勢不斷輻射,秦創原區域協同創新體系正在加快形成。
據了解,今年陜西將加快構建秦創原建設“一總多區多平臺”的發展格局,支持各地因地制宜打造各具特色的秦創原建設先行區和示范區,把秦創原創新服務能力更好輻射到市縣、園區、院所、企業,推動全域協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