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學鋒
本文以聚焦“國之大者”、堅持“兩個結合” 、推進文化“兩創”報道為思路,緊密結合西安報業傳媒集團近年來創新文化傳播的生動實踐,梳理了其中的一些優秀案例和經驗做法,提出全媒體時代文化傳播要從思想認知、價值判斷、技術創新、傳播渠道等關鍵點上,全程全息全員全效地闡釋黨的最新理論,由 “獨唱”自覺優化為 “合唱”,為建設文化強國貢獻黨媒力量。
近年來,西安報業傳媒集團堅持聚焦“國之大者”、堅持“兩個結合”靶向發力,用心用情推進文化自信自強,奮力傳播新時代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大力弘揚以延安精神為代表的紅色革命文化,努力傳承以“關學”為代表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為讀者提供日益豐富的文化產品,滿足全媒體時代受眾不斷增長的思想精神需求。
“國之大者”和“兩個結合”高度一致
2020年4月20日,習近平總書記在陜西秦嶺考察時,特別強調“對國之大者一定要心中有數,要時刻關注黨中央在關心什么,強調什么。”什么是新時代的“國之大者”?2021年4月25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廣西桂林考察時, 以“讓人民生活幸福是‘國之大者’”給出了答案。簡短的話語重如千鈞,“人民”就是一切,讓人民生活幸福就是 “國之大者”。
2021年7月1日,習近平總書記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中,明確提出“兩個結合”的重要論斷。2023年6月2日,習近平總書記在文化傳承發展座談會上,對“兩個結合”特別是“第二個結合”作出全面系統的深入闡述。
聚焦“國之大者”與堅持“兩個結合”高度一致,內涵十分豐富、論述極其深刻,富有鮮活的時代內涵。新時代以來,黨中央高度重視思想文化建設,習近平總書記圍繞新聞、網信、文藝、哲學社會科學、思政和文化傳承等多個領域發表重要講話作出重要指示批示精神,極大地豐富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文化理論,為做好新聞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動指南。我們必須全面、立體、深刻領會重要論斷的豐富內涵、精神實質和實踐要求,牢牢把握新聞傳播規律,強化互聯網思維,不斷提高腳力、眼力、腦力、筆力,用心用情譜寫奮進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新征程上的絢麗華章。
以文化傳播為核心的新聞實踐活動,是意識形態的重要組成部分。當今時代,人們不再簡單滿足于傳統所提供的文化信息,迫切需要版面優質文化內容以融媒方式走上移動端,迫切需要黨媒提供更多破圈的跨文化服務。這就倒逼黨媒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進一步做深做細文化傳播工作,在編采實踐中學思踐悟“國之大者”、堅持“兩個結合”。
歷史和現實告訴我們:大凡有所成就的編輯記者,都懷著對普通人的關心和熱情,主動融入現實生活的深處,自覺走在時代的前沿。主動聚焦“國之大者”、堅持“兩個結合”,以更加堅定的意志、更加明確的目標,進行靶向發力精準報道,當好時代文化和時代精神的親歷者、傳播者、推動者、建構者,做好高質量的文化書寫和全媒體傳播,為奮進的時代提供強大的精神支撐,這是新時代賦予新聞輿論工作者的無上榮光。
這是堅守責任擔當的需要。知之越深,行之越篤。只有通過持續不斷學習,加強政治理論修養,提高政治站位,新聞輿論工作者才能具備對標“黨中央在關心什么,強調什么”的能力,從而在日常的新聞實踐中發現馬克思主義和中國具體實際、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交匯點,將聚焦“國之大者” 、堅持“兩個結合”化成一篇篇生動的融合報道,感染讀者并在其心靈播下歷史自信和文化自信的種子。
這是推進文化自信自強的需要。今日開放的中國,每座城市都努力與世界相交、與時代相通。處在不同城市的新聞輿論工作者,要通過各地具體的發展實踐,深挖地方獨特的文化淵源,擺脫現有崗位、所在部門和城市等帶來的認知局限,以更廣闊的視野和更宏大的格局,以更融合的策劃活動和更生動的報道,書寫時代最強音,在融入全局中體現全局,實現地域文化的更好傳播,為推進文化自信自強作出新貢獻。
這是提升新聞業務技能的需要。新媒體技術的高速發展,催生了豐富多彩的文化接受方式。在新技術、新表達方式帶來的“本領恐慌”中,我們要發揚斗爭精神,主動擁抱融媒時代新的發展需要,通過一刻不停地學習來增強技能和本領,加速將優質的文化內容轉化成新媒體平臺產品,讓正能量的內容以新的呈現方式成為大流量的爆款,達到用主流輿論影響更大范圍受眾的效果。
賦能文化傳播行穩致遠的西安實踐
1953年7月1日,《西安日報》創刊。70年來,報社始終堅持黨性立場,把握正確輿論導向,忠實記錄西安人民在黨的領導下的奮斗歷程,致力于做好城市建設發展和特色地域文化的報道與傳播。新時代以來,西安報業傳媒集團積極推進一體化融合發展,已形成擁有《西安日報》《西安晚報》和西安新聞網、西安發布四大平臺,18大類56個新媒體賬號的新型主流媒體集團,覆蓋受眾超2100萬。
從報紙版面到網站PC端,從APP到第三方新媒體移動端,變的是傳播介質和呈現手段,不變的是緊跟時代步伐賦能文化傳播的傳統。在“我國網民規模達10.67億,互聯網普及率達75.6%”[1]的今天,黨媒做好文化傳播的創新,“既需要薪火相傳、代代守護,也需要與時俱進、推陳出新,實現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2]。近年來,西安報業傳媒集團主動聚焦“國之大者”、自覺堅持“兩個結合”、深入推進文化“兩創”報道, 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煥發新活力,推進融媒時代文化傳播的行穩致遠。
把“舉旗幟”作為第一原則,堅持黨的領導,在引領導向上體現價值。對記者來說,寫好每篇新聞報道是講政治;而對編輯來說,編校好每篇來稿、組織好每塊版面也是講政治。在每年一屆的全國青年散文大賽中,我們都結合當年的大事來設置征文主題,引導青年作者通過思想認識的提升,增強作品的思想和藝術的深度。決戰脫貧攻堅是2020年的大事,全面小康的喜悅如春風蕩漾九州, “幸福就像花兒一樣”遂成主題;慶祝建黨百年是2021年的大事,致敬紅船建黨精神,征文主題為“正青春”;召開黨的二十大是2022年的大事,感恩新時代偉大成就,征文主題為“再唱山歌給黨聽”。很多投稿者說,征文主題鮮明緊扣時代,不僅讓人人都有話可說,更能說出真情實感。事實上,每屆青年散文大賽都能收到海內外數以萬計的投稿。
把“聚民心”作為第一抓手,緊密圍繞中心,在服務大局中主動承擔責任。自覺堅持人民立場,讓筆端和鏡頭緊連民心, “更重要的是給歷史一個深厚的交代”[3]。在城市因疫情而暫時停擺的日子里,我們在做好常規抗疫動態報道的同時,高度關切市民的文化精神需求,除在《西安日報》《西安晚報》副刊發表抗疫文學作品外,還聯合西安市委宣傳部在西安新聞網推出 “西安戰疫 文藝有力量”主題文藝作品融媒公益大聯播活動,對征集到的視頻、音頻、書法、美術、文字等文藝作品,進行輕量化、移動化、碎片化傳播。其中,茅盾文學獎得主陳彥將其《主角》的88集音頻版,絲路之聲廣播劇創作基地將200多集獲獎精品劇授權我們發布,一度引發 “萬人追劇”的現象,增強了市民必勝的信心,發揮了文藝的精神力量。一些“00后”網民還留言,“原來文藝作品這么燃,這么有力量!”
把“育新人”作為第一追求,團結青年作者,在鼓舞士氣上傳遞力量。在每屆青年散文大賽中,我們都要帶領青年作者三次實地采風:跟隨習近平總書記的腳步,在陜南田間地頭感受鄉村振興的喜悅;在寶塔山下延河水畔,接受延安精神紅色洗禮;在太行山深處的八路軍總部,零距離領悟斗爭精神;深入甘肅、新疆古絲路的世界遺產,傾聽歷史的回聲……通過采風,引導青年作者捕捉生動具體細節,從生活的富礦發掘有“原漿”品質的作品。對大賽發現的新人,除在當年獎勵和報道外,還給予長期跟蹤扶持。青年作者胡寶林獲第二屆全國青年散文大賽獎,四年后他的一篇散文相繼獲冰心散文獎和孫犁散文獎,我們第一時間邀約全國評論家關注并深度報道[4];青年作者王潔獲第三屆全國青年散文大賽獎后,出版了兩部散文集、三部長篇小說,兩部改編的電影公映,我們刊發跟蹤報道40多次,用天空和大地般的愛,讓文化之光照亮新人的前路。幾年間,七屆青年散文大賽表彰了百余位文學新人,其中有20多人次獲柳青文學獎、豐子愷散文獎等獎項,有10多人出版了個人作品集,40多人加入到中國作協。
把“興文化”作為第一要務,致力成風化人,在凝心聚力中發揮作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作為中華民族的精神命脈,不僅是涵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源頭活水,也是深受世界各國人民喜愛的世界文化重要組成。2020年是北宋思想家張載誕辰一千周年。他的“橫渠四句”“艱難困苦,玉汝于成”“民胞物與”等觀點,是中外漢文化學者研究的重要方向。作為張載出生地的主流媒體,我們推出融媒專題“風從千年來 關學正青春——紀念張載誕辰一千年”,用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直播、海報等全媒手段全景呈現,吸引日本、韓國、新加坡等多國漢學家的參與,舉辦線下高端論壇和書畫邀請展,向全球網民傳播張載及 “關學”的內容要義和時代精神。這一創新傳播的嘗試,讓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迸發出新的活力,煥發出時代的光彩。
把“展形象”作為第一準則,做到強基固本,在溝通世界中展現風采。進入新時代,全球需要持續了解中國,我國也迫切希望被世界理解。通過本土故事吸引全球目光,借用“外嘴”“外眼”講好本土故事,以此建立更精準有效的對外傳播格局,也是我們一直努力追求的。在2020年成功舉辦“體驗秦文化——兵馬俑修復工作直播活動”后,我們先后開展了“中日韓三國櫻花秀”、“秦漢文物展在東京開幕”、“天下美食在西安”等20多項大型本土文化國際傳播活動,實現了2億+人次的海外閱讀量,累計被海外媒體和海外社交號轉發420多次。筆者采寫的《跨越喜馬拉雅的友誼》,講述回到尼泊爾休假的西安醫學院教授拉吉姆,在家鄉艱難籌措并向中國捐贈10余箱急需醫療物資的感人故事。報道在《西安晚報》刊發后,被譯成尼泊爾文、英文、印地文、馬來文等語種,在南亞多家主流媒體廣泛傳播。我們率先推出的哈薩克斯坦小伙馬文軒參與西安抗疫的暖心故事,引發百余家媒體的轉載和跟進。在我國同中亞五國建交30周年視頻峰會的講話中,國家主席習近平特別強調:“在陜西支援抗擊疫情的哈薩克斯坦小伙馬文軒的一句‘我是外國人,但不是外人’,感動了無數中國人。”[5]
結語
回顧近年來聚焦“國之大者” 、堅持“兩個結合”、 推進文化“兩創”報道的實踐,我們走得堅實有力、有神采又顯底氣,為做好今后全媒體報道提供了諸多啟發:一是在思想認知上,以更高的政治站位增進認知水平,不斷用黨的理論武器來持續提升整體的傳播水準;二是在價值判斷上,要把以往單一部門和版面的“獨唱”優化成全平臺的“合唱”,讓全員達成共識形成合力,全程全息地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用正能量作品感動、感召讀者粉絲堅定共同理想;三是在技術創新中,要最大限度地運用文字、圖片、視頻、直播、海報、H5、AR、VR、游戲等全媒體語境的表達手段,以滿足讀者用戶日益增長的閱讀需求;四是在傳播渠道上,引導全員尊重新聞傳播規律把握時度效,對重點文化報道進行全網全效傳播,等等。
在奮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新征程中,我們使命在肩、大有可為。讓我們深入領會貫徹落實好國家深化媒體改革的決策部署,聚焦“國之大者” 、堅持“兩個結合” 、 推進文化“兩創”報道,堅定自信自強,賦能文化傳播,為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早日實現,持續提供更磅礴的精神力量!
參考文獻:
[1] 趙艷艷. 我國網民規模達10.67億 互聯網普及率達75.6%,光明網,2023年3月2日,https://economy.gmw.cn/2023-03/02/content_36403184.htm(訪問日期:2023年3月29日).
[2]李書磊.增強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精神力量[N],人民日報,2022年11月10日,第6版.
[3]路遙.早晨從中午開始[M],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2012年版.
[4]史娜.繼冰心散文獎后胡寶林再獲孫犁散文獎 西安新聞網邀全國評論家在線《叩問青銅》,西安新聞網,2021年12月1日,https://www.xiancn.com/content/2021-12/01/content_6416455.htm(訪問日期:2023年3月19日).
[5]習近平.攜手共命運 一起向未來——在中國同中亞五國建交30周年視頻峰會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2022年1月26日,第2版.
(轉自2023年第12期《視界觀》雜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