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8日,省十四屆人大常委會第十次會議聽取了省人大常委會執法檢查組關于檢查非物質文化遺產“一法一條例”實施情況的報告。
我省各級人民政府及有關部門堅持“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傳承發展”的工作方針,依法推動非遺保護傳承發展,取得較好成效。目前,我省建成梯次合理、規模適度、傳承有序的四級非遺名錄體系,十大類型項目齊全。我省現有西安鼓樂、中國剪紙、中國皮影戲、咸陽茯茶4個人類非遺代表作名錄項目,秦腔等91個國家級非遺代表性項目,羌族刺繡等766個省級非遺代表性項目和榆林、漢中2個國家級文化生態保護區,認定國家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78人、省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681人。
為加強創新利用、激活非遺內生動力,陜西積極推動非遺活化利用,實施非遺工坊推進工程,加強傳統手工藝保護、傳承和發展,促進鄉村就近就便就業,帶動農民增收、助力鄉村振興;立足講好陜西故事,面向共建“一帶一路”國家和地區推出陜西非遺品牌活動,開展文化服務貿易,推動相關產品走向海外市場;推動非遺與文旅文創融合發展,將非遺資源轉化為旅游發展動能,將非遺展館納入旅游線路和旅游設施體系,發展具有非遺特色的鄉村旅游、工業旅游、水利旅游、文物旅游、研學旅游、中醫藥健康旅游等。華陰皮影、漢中藤編、寧強羌繡、咸陽茯茶、安塞腰鼓等非遺資源和當地旅游深度融合,取得較好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