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康新聞網訊(通訊員 王琛 王繼波)“我現在就是栗園人”,年過半百的趙宏斌一句話,拉近了他與栗園百姓的距離,作為交運局下派的“第一書記”,他實實在在地為村里辦事,把自己融入農村,融入到群眾中。
要想富,先修“路”
到村后的第一次班子會上,在村委班子的激烈討論中,交通干部出身的趙宏斌深切感受到了栗園村加強基礎設施建設的緊迫性。后經過多次會議討論,“村兩委”一致決定將村里發展的重點放在基礎設施建設上。
兩年來,趙宏斌奔跑于各個部門,協調建設項目和落實項目資金。通過爭取項目扶持,為栗園村架設便民橋2座,硬化通組公路4.7公里,拓寬通組公路3公里,舊房改造31戶,改廁改圈28個,場院硬化2500平方米;協調縣財政局安裝路燈12盞;協調縣水利局解決人畜飲水水窖1口,鋪設水管2600米。
如今的栗園村道路硬化了、便民橋通了、居住環境更美了,村民對變了樣兒的栗園贊譽不絕,對這個第一書記而自豪。
栗園村的“聚寶盆”
受自然條件的限制,多年來,栗園村村民都是靠天吃飯,主要經濟來源靠種植玉米、小麥等農作物,一年下來,一畝地的收入只有幾百元。要徹底改變貧窮面貌,就必須替老百姓找出一條致富的新路子。趙宏斌多次和村干部開會討論,在廣泛征求村民意見的基礎上,結合縣上“八個一批”脫貧攻堅總思路,最后確立了栗園村以發展養殖業為主,種植業為輔的經濟發展路子。
但是,如何改變村民多年來的經營模式,趙宏斌為此想了不少辦法。在和村“兩委”商議后,決定采用“合作社+農戶”的經營模式,這樣既能解決管理問題,又能讓來百姓的腰包鼓起來。在具體操作上,趙宏斌串門入戶,挨個對村里的黨員干部、產業大戶做工作,讓他們牽頭成立養雞、養羊、養豬等專業合作社,并主動承包農戶土地,種上了烤煙和核桃,經過一年的示范,農戶看到了效益,積極性自然就來了。這期間,趙宏斌成了村里的“大忙人”,從辦理合作社手續,協調農戶流轉土地,聘請養殖、種植技術人員指導,都可以看到他的身影。到現在,栗園村家家戶戶養上了雞、喂上了豬和羊,成片的烤煙和成林的核桃,正如一個個“聚寶盆”,不竭的為村民帶來著財富。
“擰成一股繩”
走訪調研中,趙宏斌發現村班子建設有待提高,部分村干部的政策理論素養不高,對黨的政策理解不透徹,一些惠農政策講不透、說不明,群眾聽得稀里糊涂,摸不清門道。黨員干部自身的帶富能力不強,不能起到先鋒模范作用。
底子摸清,趙宏斌確定了抓核心建隊伍,轉思想換觀念,尋求破謀發展的工作思路。組織村“兩委”班子成員利用黨員遠程教育集中學習,并結合“兩學一做”學習教育、黨員定期活動日等學習黨和國家有關新農村建設的政策。在關乎村上的發展和群眾利益問題上,與班子成員統一思想,形成共識,互相支持、密切配合,形成工作合力。
與人民群眾“架起連心橋”
“第一書記”是代表黨到“第一線”關心群眾、服務群眾的,在搞經濟建設的同時,趙宏斌沒有忘記對困難群眾和留守兒童的關心和照顧。
村里的白光耀老人,兒子早年因煤礦塌方遇難,兒媳婦留下正上初中的孫子改嫁他鄉,老人衣食無著,孫子也面臨著失學的困境。趙宏斌在走訪時得知這個情況,立即向有關部門反映,及時將老人送到敬老院頤養天年,正在上學的孫子也和交通局干部建立起助學幫扶關系,資助孩子繼續完成學業。
今年8月份,白光耀老人離開人世,臨終前,老人拉著村干部的手說:“我這輩子值了,唯一留下的孫子有趙書記和交通局這樣的好領導照顧,我也放心了”。
趙宏斌用他的真情幫扶贏得了栗園村百姓的信任,樹立起了“第一書記”的親民形象。每到春節前夕,他都會協調組織縣交通系統黨員干部深入包建村貧困戶家中開展走訪慰問活動。兩年來,共慰問貧困戶118戶,發放慰問金10000余元、大米300公斤、面粉300公斤、食用油150公斤。2015年秋季開學前,組織干部職工為9名貧困留守兒童,送去價值1600余元的學習用具、生活用品等。2016年秋季開學前,積極協調白河縣漢源公司為貧困大學生陳地和贊助學費2000元,組織交通系統干部職工為其募捐4300元學費。
這一件件讓群眾看得見、摸得著的實事,讓他們感受到了黨和政府的關愛,在黨和群眾之間架起了一座 “連心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