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訊員 彭佳芝 趙夢瑩 文/圖
夏收時節,走進白河縣冷水鎮興隆村隆康農林專業合作社,連排的方格蔟掛滿整個標準化養蠶室,雪白的蠶繭滿滿當當,甚是喜人。蠶農們正井然有序地下蔟分揀蠶繭,不一會兒,身旁就堆起了數座小“雪山”,繁忙中充滿了歡聲笑語,構成了炎炎夏日里的一幅豐收美好畫卷。
“在合作社干了很多年,算是這兒的老員工了。這段時間就負責打理桑園、喂蠶和摘蠶繭,都是手腳活很輕松,而且一年四季都有,很適合我嘞!工資是按天算的,再加上我把土地流轉給合作社的流轉費用,一年算下來也能有個三四萬元收入,補貼家用是綽綽有余的,很感激趙姐!”興隆村村民皮國榮一邊忙著摘蠶繭一邊樂呵呵地說道。
皮國榮口中的“趙姐”就是趙啟賢,她有著多重身份——是興隆村的黨員、是合作社的負責人、也是附近小名氣的鄉賢人士。她帶頭通過種桑養蠶促進了當地產業發展,更帶動了附近村民就業增收。
“從20世紀九十年代開始,興隆村就提倡‘坎邊栽桑、地種黃姜’,因此村內桑園面積廣闊,村民基本都掌握養蠶技能。后來看到大片老桑園荒廢,在家婦女照顧孩子的同時也都閑著,我覺得很可惜,就萌生了種桑養蠶的想法。”談及發展蠶桑產業的初衷,趙啟賢這樣說。
據了解,趙啟賢早年一直在外務工,先后從事餐飲服務、保險等諸多行業并小有成就,2013年返鄉成立了白河縣隆康林業綜合開發有限公司。在縣鎮有關部門的大力幫扶下,歷經短短幾年時間,就種植改造桑園200余畝,建成標準化蠶室3間600平方米,購置化蠶臺、伐條機等蠶具設施,從剛開始的摸索改造桑園小規模養殖到如今的規;s化養殖,更是從一名“門外漢”成長為遠近聞名的養蠶“土專家”,這其中的艱辛不言而喻。
“合作社每年5月初開始養蠶,一直能持續到10月份,可養兩季蠶。這一季養了30張,預計能夠產繭2400斤,根據市價大概能收入6萬多元。”現在一提到栽桑養蠶,趙啟賢總能頭頭是道。
“個人富裕不算富,大家富裕才是真正的富。”趙啟賢不僅自身養蠶技術過硬,還會耐心指導鄉親們。每到桑園管護和育蠶時節,總能在各個坎邊桑地和農戶家中看見她的身影,指導著蠶農做好栽桑養蠶的每一個環節,“看到鄉親們種桑養蠶的技術越來越好,單張鮮繭的產量和質量不斷提升,我感覺比自己豐收了還要開心。”趙啟賢如是說道。
隨著蠶桑產業的逐漸發展,趙啟賢還流轉了村內2000畝閑置土地,種植核桃1840畝、林下魔芋1020余畝、林下油牡丹350畝,形成了“公司+合作社+農戶”的產業發展模式,常年帶動65戶群眾就近就業,年人均增收3000元左右。
趙啟賢種桑養蠶僅是冷水鎮招引鄉賢能人返鄉、發展山林經濟的一個縮影。近年來,該鎮依托豐富的山林資源,鼓勵支持能人返鄉創業,大力發展核桃、魔芋、油牡丹、蠶桑、板栗、碧根果、八月瓜等林業經濟,并將山林下生態雞養殖作為首位產業培育,在全鎮探索形成了“林上采、林下種、林中養”的立體復合型山林經濟新模式,為推動鎮域經濟高質量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