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訊員 吳亞君 宋孝波 李君茹
走進位于漢濱區雙龍鎮雙龍社區一組的水產養殖大棚內,映入眼簾的是依次擺放的大圓桶,上千尾鱸魚苗正茁壯生長。
“山好水美魚兒肥。”12月6日,東糧和諧養殖農民專業合作社負責人劉東糧在水產養殖大棚內撒下一把餌料,看著桶里成群的魚兒爭相覓食,水花四濺,笑容也慢慢爬上他的臉頰。劉東糧介紹,這種“巨型水桶”是鍍鋅板帆布圓桶,可養殖鱸魚、鯉魚、鴨嘴魚等特色水產,實現了從傳統養殖業向生態漁業的轉型。
“這叫陸基養魚,與傳統模式不太一樣?蓜e小看,大桶里滿滿的‘黑科技’。”來到大桶前,劉東糧掏出手機點進應用APP,每個水桶內的水體溫度、溶氧量等數據一目了然,手指輕輕一點便直接遠程自動控制換水、增溫等操作。養魚新模式讓劉東糧從“會”養魚向“慧”養魚轉型,實現了技術能力升級和增收渠道拓寬。
談起為何會選擇陸基養魚,劉東糧表示,以前一直在城里搞汽修,濃濃的家鄉情懷和良好的生態環境、營商環境,讓他萌生回鄉創業的想法。
雙龍社區是漢濱區雙龍鎮集鎮所在地,東與漢濱區晏壩鎮相鄰,南與平利縣三陽鎮接壤。長期以來,雙龍社區以茶葉種植、生豬養殖為主導產業,但主要經濟收入仍依靠勞務輸出,缺乏可持續、投資小、見效快和效益高的拳頭項目。這也成為劉東糧一直下不定決心的原因。
機遇總是給有準備的人。雙龍鎮陸基養魚項目最早于雙龍鎮青山村先試先行。去年,雙龍社區組織去青山村學習、參觀,劉東糧踴躍參加,這次活動為他發展養殖堅定了信心。
“有青山村的養殖經驗,魚兒也能暢游雙龍社區。”在項目投產見效的基礎上,雙龍鎮通過第一書記“組團服務”,組織第一書記、能人大戶以及有創業意愿的年輕人進行參觀學習,傳授先行經驗,提供技術指導。而劉東糧也成為雙龍社區“吃螃蟹”的第一人。
為確保項目早建設、早投產、早見效,自2023年5月項目啟動后,區政府辦駐雙龍社區第一書記樊洪就帶領駐村工作隊員全程參與項目立項、選址和申報工作,并邀請區級領導、行業部門及專家現場指導,僅用時80余天,幫助劉東糧成立“東糧和諧養殖農民專業合作社”,建成陸基養魚基地并投用。據悉,陸基養魚是雙龍鎮近年來推廣的一種循環水養魚新模式,主要優勢是流水養魚,通過風機實現氣體式推水,讓池中的水一直保持比較快速的流動狀態形成一池“活水”,魚兒游在“活水”中,可以促進魚的流動性,更利于魚類生長,生長速度更快,魚品質更高。
“我們這里的水質非常好,池內水不斷循環流動,魚也游得多些,相當于不停地健身,肉質更好更美味。”劉東糧笑著說,基地里養殖的鱸魚和鴨嘴魚屬于高蛋白、高營養、高價值的特色魚類,養殖要求較高,市場需求量大、市價高,很受歡迎,早早地就被客戶預訂了。
目前,合作社已建成投用魚池12口,累計投放鱸魚、鯉魚魚苗2萬尾,截至2024年3季度,出售鱸魚、鯉魚5000余尾,收益7萬余元。劉東糧還將爭取把基地打造成為一個多元化的農業種植養殖園區,尋找農業發展興旺新路子,推動傳統種養殖業向現代化種養殖業的有效轉變,帶動當地村民增收致富,為鄉村振興作出積極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