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訊員 胡雪麗 王剛
近年來,漢濱區建民街道黨工委將孝義文化納入“12346”工作總思路,將文明新風納入重點工作,深化移風易俗新舉措,引領文明新風尚,持續開展志愿服務活動,憑借一個個“小組織”撬動鄉村“大文明”格局,以點滴“小行動”凝聚磅礴“大能量”,持續為鄉村振興筑牢文明根基,全面助力鄉村振興,讓群眾的幸福感、獲得感越來越強。
公益攝影暖民心
“爺爺,和奶奶靠近一點,3 2 1來一起笑一下……”近日,漢濱區建民街道新時代文明實踐所(站)攜手義工聯及愛心企業聯合開展“留住微笑 公益圓夢”愛心拍攝行動志愿服務活動,身穿紅色馬甲的志愿者們辛苦奔波,逐村免費為殘疾人、退伍軍人、年滿60周歲以上的老人拍照。
在志愿者和村干部的協助下,老人們聽從指揮,很配合地坐直、抬頭、挺胸,保持嘴角上揚等姿勢。“捧著照片那一瞬間,村里王大爺專門跑回家取出30年前和奶奶的合影,左右端詳,臉上洋溢著幸福的笑容……”黃溝社區村干部左定琴說。照片記錄著流逝的光陰、奮斗的足跡、攜手的點滴,充滿了愛與溫暖,展現了他們多年來相濡以沫的深厚感情。一張張照片,讓生活中的每一天都變得彌足珍貴,讓這些老人們更加珍惜以后的日子。
“看著這些照片,我的心都被融化了,一秒閃光,兩秒快門,方寸照片,是這些鄉村老人生活的點滴,也承載了曾經的夢想,彌補了過往的遺憾。拍攝的那一瞬間滿足感無比強烈,無論有多累,我都覺得做這件事非常有意義。”一名攝影志愿者感慨地說。
“小楊,幫我打開微信,把這張照片傳給遠嫁浙江的女兒,我早都想和老伴去拍照,路太遠進城不方便,這不,家門口就圓夢了,真是太謝謝你們了!”李婆婆樂呵呵地向漢濱區醫保局派駐黃石灘村第一書記楊曉娟說道。
孝義食堂享便捷
漢濱區建民街道長嶺誠信路社區的孝義食堂,通過分類施策,為做飯不便的老人提供了一個方便就餐的場所,還為行動不便的老人提供送餐上門服務。這些暖心行動,讓寒冷的冬天充滿溫暖。
“奶奶,今天午飯是酸湯水餃,我們現在給您送家里好嗎?”午餐時刻,誠信路社區干部唐靜打電話給行動不便的老人柯停林。自孝義食堂開辦以來,打電話、為老人送餐便成了他的的工作日常。
上午11點,社區居民李支菊、單福喜準時來到孝義食堂,準備與老朋友們共進午餐。“我每天到點來這里用餐,吃完飯打打牌、下下棋、聊聊天,困了就回家,這里飯菜軟爛、味道不錯、價格合適,省得我在家搗鼓半天吃一點點,還要收拾好久,弄完腰都酸了。”留守老人單福喜滿足地說道。
為更好地解決老人吃飯問題,誠信路社區孝義食堂引進第三方經營管理,讓所有需要就餐的老人在寒冬臘月能吃口熱氣騰騰的飯菜。而為了讓腿腳不便的老人也能吃上熱飯熱菜,社區志愿者們分片包干、輪流值日,每到飯點便協助工作人員在現場幫忙打飯、端菜并提供免費上門送餐服務。“我媽年齡大了,身體不好,一個人在家做飯諸多不便,我們在外務工也時常擔心,自從有了孝義食堂,真是解決了我的后顧之憂。”在西安上班的汪建蘭感慨地說。
通過開辦孝義食堂,解決了更多老年人的就餐問題,讓在外地務工的子女沒有后顧之憂,甚至周邊多個小區的老人一到飯點也三五成群結伴前來就餐,社區逐漸熱鬧起來,更多的年輕人也加入志愿服務隊伍中,形成了敬老愛老助老的濃厚氛圍,社區里德高望重的老干部、老黨員,更是成了引領孝義新風、助推鄉村振興的主心骨,進一步推動了孝義文化走深走實。
兒童之家伴成長
建民街道地處城鄉接合部,大多年輕人外出務工,留守兒童、單親兒童等居多,孩子們的教育和課業輔導令家長們揪心。
面對現狀,建民街道發揮“黨建+”模式,在人口密集、需求量大的村(社區)創辦婦女兒童之家,依托黨群服務中心、新時代文明實踐站、社區工廠、村(社區)衛生室等陣地,向文廣旅游局、教體局、學校、醫院等部門爭取資源支持,組建教師、醫生、大學生等志愿服務隊,通過向上鏈接、向下延伸的方式,探索實施文共體、醫共體、教共體等一體化運行,整合各方資源,用最少成本創造收益最大化。
建民街道通過整合各方資源,分別在誠信路社區投資15萬元、即將在月河新村投資10余萬元,開辦集課業輔導、生活幫助、學習指引為一體的兒童之家,組建“愛心媽媽”團隊和“生哥幫幫團”等服務。目前,開展志愿服務活動80余期,為140余名兒童提供作業輔導、興趣培養、心理疏導、藝術教育、親情陪伴等服務2000余人次。打通親情缺失、家庭教育空白“最后一米”,促進社會和諧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