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康新網訊 (通訊員 黃良明 梁宏勛)備受關注的南水北調工程將于今年通水,多年的奮力建設,終于迎來了振奮人心的時刻,清澈的漢江水從這里出發,一路歡笑一路歌,向北京送去漢江兒女一片友情。
南水北調是一項造福萬萬缺水地區民眾的民生工程,60年的夢想,10年的奮戰,綿延1277公里,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每年將向北方送水95億立方米,其中北京受水10多億立方米。中線工程水源來自跨越鄂豫兩省的丹江口水庫,再追朔水源中的水源,就是長江第一大支流漢江中上游水域,成為南水北調最初的起點。
位于漢江中上游的陜南白河縣,這里漢江水量豐沛。每年,107億立方米的漢江水從這里出陜入鄂,匯入丹江口水庫。為了完成漢江水源保護的光榮任務。十余年來,一股勁的實施植樹綠化、小流域治理、潔水減排,優化生態環境,從源頭治理,保障優質水源,在完成歷史使命的同時也不斷改善著生存條件。
水保治理生態美
治理小流域45條,興修保土、保水、保肥“三保”水平梯田8.5萬畝,造林15.5萬畝,1450平方公里國土面積,治理水土流失面積850平方公里,減蝕率達到78﹪,林草面積達到宜林宜草面積的92﹪,年輸入漢江的泥沙從230萬噸減少到不足100萬噸。這一個個數字蘊含著白河人的濃濃的治水情誼。
“生態小流域,水利大舞臺,水保治理是減少水土流失保護漢江水源的基本措施,我們要逐條治理好小流域,進一步讓生態環境得到改善,也能使群眾的得到更多的實惠”?h水保站站長王定學長期撲在水保治理工程一線,對生態治理有著很深的情誼,多年的默默奉獻結出了豐碩的成果。
南水北調工程為處于漢江深處的白河縣帶來了難得的發展機遇,白河縣通過丹江口庫區上游水土保持治理工程,把荒山修成層層水平梯田,在裸露的陡巖峭壁上植樹造林,在深山溝里修堤建渠,保護群眾和耕地,使群眾生產生活面貌發生巨大變化。
“山上松柏綠,山腰梯田繞,路渠繞山轉,河邊青青草,溪水潺潺流,堤上楊柳飄”。這種生態景象在白河縣處處都能看到,這也是多年建設的成果,十余年來,采用山上生態修復提高森林涵養水源能力,坡耕地退耕還林還草保水保土,山腳新修石坎水平梯地,加強溝、路、塘、窖綜合配套提高農田綜合利用,河道邊修堤、造田、建渠,層層設防減小水土流失。
2005年、2011年……白河雖又遭漢江水患,包括20年一遇特大洪水,但人員財產損失明顯減少;國家衛星遙感測試,地區生態環境有了明顯改善,水土流失面積大大縮小,每年輸入漢江的泥沙也從230萬噸減少到不足100萬噸,為漢江水質達標二類飲用水提供了有力保障。
污源治理水質好
白河縣城臨建而建,也有“小漢口”之稱,污水排放讓漢江吃盡了苦頭,怎樣堵住污水源?2013年建成了縣城污水處理場,華娟成了第一位年輕的女廠長。
有了污水處理工程,重點對白河縣城、城關鎮、中廠鎮等范圍的生產生活污水通過污水管網匯集一處進行集中處理,實現了出水水質達到一級排放標準的目標。
“污水在我們這里變成清水,這工作既光榮又艱辛,我們會認真把好這道關”,水廠監控室里,華娟仔細端詳著污水處理流程信息。
根據統計信息:2013年全年出水COD達標率為100%,氨氮達標率為99%、總磷達標率為100%、懸浮物達標率為100%。全年產生污泥量為505噸,污泥含水率為80%,外運填埋505噸。全年處理污水總量104萬噸,污水處理率是87.5%。污水處理各項指標完全符合出水水質一級排放標準。
白石河、冷水河是縣境內兩大支流,轄有11個鄉鎮,要想徹底解決污水進入漢江污染水源問題,根據規劃,還將逐步實施重要流域冷水、西營、茅坪等集鎮垃圾填埋場、污水處理廠建設,行成水源保護系統工程,從源頭根治污水污染隱患。
“垃圾是污染頑癥,垃圾處理與污水處理要同步進行才能達到真正效果”,社區主任李載乾,也是城關鎮的河長,他多次向人大政協提出解決垃圾處理建議和提案,呼吁社會愛護漢江水資源。
2013年縣城建成了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場,占地140余畝,設計總庫容60萬立方米,生活垃圾日處理能力每天90噸,滲濾液日處理能力每天50立方米,完全符合縣城及周邊鎮村生活垃圾消化能力。過去散放堆砌在江岸的生活垃圾不見了,江水如鏡清澈東流,只有垃圾運輸車忙碌著來往于大街小巷與垃圾場之間。
縣環境保護局局長王永貴透漏:我縣處于南水北調中線水源地保護區,為確保“一江清水供北京”,距漢江沿線垂直距離15公里范圍內的鄉鎮和農村社區都要盡快實施垃圾處理設施建設,這樣才能保證水源污染源治理不留死角,才能使得漢江保護長治久清。
一組近期來自水質監測站的監測數據表明:漢江水質保持在國家二類水質,符合南水北送標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