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訊員 馮友松 呂亨未
漢陰縣位于秦巴腹地,全縣轄10個鎮,141個行政村,是國家扶貧開發重點縣、革命老區縣和秦巴集中連片特困地區覆蓋縣之一。近年來,全縣上下以脫貧攻堅為統攬,堅持以習近平總書記精準扶貧精準脫貧戰略思想為指導,認真貫徹中央和省市系列決策部署,以“就業一人,脫貧一戶”為目標,積極探索,勇于實踐,大力實施“創建一個優質就業環境、搭建四大就業平臺、創新五種就業途徑”的“145”就業模式助力脫貧攻堅,成效凸顯。兩年來,全縣農村勞動力累計轉移就業15.5萬人次,其中貧困勞動力實現轉移就業2.1萬人次;開展就業培訓1.4萬人,其中開展貧困勞動力培訓6733人;實現創業5106人,其中貧困勞動力創業799人;開發各類就業扶貧公益崗位1614個,安置建檔立卡貧困勞動力就業1502人。兩年累計投入2321萬元就業專項資金用于就業扶貧,實現1.5萬戶2.1萬人穩定脫貧。
創建一個優質就業脫貧環境,就業脫貧組織有合力
實施貧困勞動力就業扶貧是決戰脫貧工作中的重中之重,為此,漢陰縣委縣政府堅持“一把手”掛帥,親自協調、主動安排,制定出臺了《關于就業創業助推脫貧攻堅的實施意見》、《就業扶貧政策指南》、《就業扶貧優惠政策》等一系列就業扶貧政策。一是統籌整合縣內所有行業勞動就業崗位,按照“項目整合、資金捆綁、渠道不亂、集中使用、各記其功”的原則,形成資金集聚、崗位整合、措施配套、拼盤開發的就業崗位態勢,所有行業就業崗位統一登記、統一安排,人崗對接。二是憑借蘇陜勞務協作項目和全國各地各行各業就業需求,人社部門積極聯系對接,建立就業崗位庫,形成勞務輸出就業網絡鏈,全面實施各類崗位就業優惠政策,形成了強大、優質、可靠的就業環境。三是建立貧困勞動力就業需求臺賬,縣內就業崗位貧困勞動力優先就業,因人、因崗精準對接。企業接納貧困勞動力,崗位有補貼。
搭建四大就業脫貧平臺,就業脫貧崗位有保障
按照脫貧攻堅要求,確保貧困戶“每戶至少有1人就業”的目標,積極搭建四大就業平臺。一是以縣農業園區為重點搭建就業平臺。統籌整合全縣60家縣級以上農業園區、384家農村專業合作社和728家家庭農場,由縣人社部門商農業園區統籌安排就業,據統計,兩年共提供就業崗位1.1萬個,其中貧困勞動力就業3501人。二是以縣工業園區為重點搭建就業平臺?h人社部門積極與工業園區管委會及進駐工業園區企業統籌安排就業,按需登記所有用工崗位需求,按照“企業解決用工難、鎮村提供勞動力、貧困勞動力就業”的合作共贏機制,想方設法擴大本地貧困勞動力就業崗位,兩年來,縣內工業園區提供崗位達1.2萬個。三是發展新社區工廠搭建就業平臺,按照“搬的出、穩的住、有技能、能就業”的要求,穩步在全縣所有搬遷社區發展新社區工廠,實現搬遷群眾樓上居住、樓下就近就地就業。截至目前,共建成毛絨玩具、藤編制品、電子加工、服飾加工、富硒食品加工等各類新社區工廠47家,累計提供就業崗位3500余個。四是積極聯姻縣外企業搭建有組織轉移就業平臺,先后與江蘇常州(溧陽)、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第一師、陜煤集團等開展勞務協作,兩年來共收集300余家企業招聘崗位信息3.1萬個,舉辦貧困勞動力專場招聘會42場次,開展送崗位、送信息、送政策上門,打通“就業崗位信息對接”最后一公里,累計轉移勞動力達15.5萬人次。
提升五種就業脫貧途徑,就業脫貧工作有抓手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就業是最大的民生工程,要堅持就業優先戰略和積極就業政策,實現更高質量和更充分就業,解決好了就業問題,貧困人口才能安居樂業。該縣聚焦深度貧困村,聚焦“無法離鄉、無業可扶、無力脫貧”的“三無”貧困勞動力,因地制宜、因戶施策、因人施策,積極探索提升五種就業途徑,助推貧困勞動力就業脫貧。
開發特設公益性崗位安置促就業脫貧。小小崗位,撬動就業扶貧大舞臺。該縣把開發特設公崗實現兜底就業脫貧作為就業扶貧工作重點,因人施策、因戶施策,精準安置貧困勞動力就近就地就業,幫助“無法離鄉、無業可扶、無力脫貧”的“三無”貧困勞動力拓寬增收渠道,積極開發從事農村環境保潔、護林員、道路維護、河道管護等公共設施維護及公共服務類公益性崗位。兩年來,全縣累計在141個行政村開發就業扶貧特設公益性崗位1175個,開發水利護河員157個,開發就業扶貧公益專崗75個,開發城鎮一般性崗位村級扶貧信息員100個,開發城鎮一般性公益崗位243個,安置“三無”貧困勞動力1502人就業,實現1200戶脫貧。
有組織勞動力轉移輸出促就業脫貧。該縣以蘇陜協作和國內其它就業基地積極“聯姻”,收集建立用工崗位信息庫,并通過設立求職招聘窗口、實地走訪、調查等多種方式征集貧困勞動力求職愿望、就業服務需求等信息,通過網站、微信平臺、就業援助月、春風行動、貧困勞動力專場勞務招聘會和“蘇陜勞務協作專場招聘會”等公共就業服務專項活動,精準對接,兩年來,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15.5萬人次,貧困勞動力轉移就業2.9萬人次。
發展新社區工廠就近就地促就業脫貧。為“搬的出、穩的住、有技能、能致富”,解決搬遷群眾“三留守”(留守兒童、留守婦女、留守老人)社會問題和貧困勞動力就業問題,把新社區工廠建設與搬遷安置建設進行統籌,采取“總部+社區工廠+社區車間”的模式,搭建持續穩定增收的多樣化平臺,依托就近就地轉移示范工程,大力培育和壯大新社區工廠等經營實體,鼓勵扶貧協作基地吸納貧困勞動力就近就地就業,圓貧困戶家門口“務工夢”。兩年來,就近就地吸納就業1987人,其中,解決貧困勞動力就業621人。
開展“訂單式”技能培訓促就業脫貧。就業先扶技,統籌發揮人社、扶貧、教育、農林科技、電商辦、婦聯、小吃辦等部門培訓項目,在全縣建立8所農民教育培訓學校和115個村級(社區)流動培訓點,以縣職教中心為龍頭、鎮農民培訓學校為骨干、村級培訓點為基礎的三級技能培訓網絡,按照“企業+基地培訓+定向輸出+就業安置”的模式,以增強貧困勞動力就業技能為目標,以廚師、家政服務員、小吃和修腳師培訓為主要方式,將技能培訓與產業發展、市場需求相結合,先后開展扶志扶智“1+1”和扶志扶技“2+5”的培訓機制,兩年來,通過培訓,定向實現就業3500余人。
鼓勵返鄉創業帶動促就業脫貧。積極優化創造營商環境,大力開發挖掘本地特色資源,按照市場需求,以加工包裝本地農產品附加值,積極吸納返鄉農民工回家創業,通過“能人大戶+公司(合作社)+貧困戶”“能人大戶+貧困戶”“創客+企業(合作社)+貧困戶”“鎮園聯盟+電商+貧困戶”等新型創業模式帶動貧困戶就業增收,兩年來吸納返鄉農民工回家創業2096 人,帶動就業5000余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