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訊員 王建霞 龔厚霞
“有糾紛,找老支書”。這在漢陰縣城關鎮三元村,已成為老百姓的口頭禪。
走進城關鎮三元村便民服務大廳,總能看到一位年齡稍長者,在幾個人圍觀下,手指像彈鋼琴一樣熟練地敲擊著電腦鍵盤,湊近屏幕一看,他正在制作人民調解協議書,他就是漢陰縣城關鎮三元村人民調解委員會主任、老支書人民調解室首席調解員張隆彥。
張隆彥在三元村工作長達42年的時間,擔任過村文書、村主任、副支書,2021年底換屆選舉時因年齡原因退出了“村兩委”班子,因他工作兢兢業業、勤勤懇懇、任勞任怨,又被村上聘選為村調委會主任兼該轄區網格員,繼續為三元村的發展發光發熱。自1982年從事人民調解工作以來,他40余年如一日地堅守在矛盾糾紛化解一線,老百姓親切地叫他“老支書”,年輕干部尊稱他為“師父”。
“老支書的威望高,不是他說話的聲音大,而是他調解糾紛的水平高。”三元村的群眾說。2024年4月,村民李四與張三為一處林地邊界問題發生爭執,后雙方各聚集親屬數人,手持鐵鍬棍棒,你吵我嚷,一度到了劍拔弩張的程度。張隆彥聽說后,立即放下手頭上的工作,與其他兩位同事趕往現場。他一到現場立即置身雙方中間,大喝一聲:“都給我住手,向后各退3米。”他以理服人、以情動人,積極勸導:“你們鄰里鄰舍的,低頭不見抬頭見,啥事情都可以商量著來嘛……”待雙方情緒穩定下來,他又組織雙方主要當事人到村委會進行調解,讓當事人陳述各自的理由,并出示相關土地和林地證據,邀請村民小組長按照土地、林權證進行勘界和比對,發現雙方存有爭議的約0.1畝林地,既不是李四的,也不是張三的,而是村集體的。他和村委會伙伴們一起分別對雙方當事人進行說服教育,讓他們認識到了自己的過錯和事情的嚴重后果,雙方最終握手言和。
“感謝你,老支書。我們兩家再也沒有因為那個過道的問題發生爭吵。”曾某對回訪的張隆彥這樣說。曾某與劉某是鄰居,原來關系親厚,后因兩家都想在房屋之間的公用過道堆放雜物,便經常為此事發生爭執。張隆彥了解情況后,主動到兩家做思想工作,經過兩輪溝通,雙方同意一家一半,張隆彥立即與另一名調解員進行現場丈量并劃定邊界線,雙方言歸于好。
和諧的鄰里關系,是每一戶人家都向往的,也是構建和諧社會的重要基礎。想保持優良的和諧氛圍,需要許多人的努力和付出,而其中起關鍵橋梁和紐帶作用的,當屬專為他人作嫁衣的村(社區)人民調解員,張隆彥就是他們的代表。
張隆彥深深感受到,調解工作是辛苦和麻煩的,卻也是光榮和充實的。每當看到糾紛當事人像仇人一樣前來,經他的悉心調解后,又像朋友一樣離開時,那種成就感和充實感使他把一切辛苦、疲勞、煩惱都忘卻了。有人問他怎樣才能做好調解工作?他深有感觸地說:“可以用一句話來概括,那就是基層人民調解員必須有奉獻精神和‘以情感人、以理服人’的工作方法。”樸實的話語飽含著他對基層工作的滿心熱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