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訊員 文婷 徐歡
近年來,漢陰縣把發展壯大村集體經濟作為促進鄉村振興的重要舉措,積極拓寬發展思路,不斷加大扶持力度,努力增加村集體收入,為激活集體經濟加裝“新引擎” 。
在城關鎮李家臺社區,一排排整齊劃一的西瓜大棚在田野間鋪展開來,構成了一幅生生不息的產業畫卷。這里,原本雜草叢生的草地變成了綠意盎然的西瓜種植基地。這片基地,就是李家臺社區和前進村“村社共建”模式的產物。目前,基地內的西瓜長勢喜人,在為村集體經濟帶來可觀收入的同時,也讓群眾嘗到了甜頭。
談及此,李家臺社區居委會副主任劉才寬表示,“這種模式帶來的好處顯而易見。首先,群眾的負擔大大減輕。其次,群眾積極參與務工,不僅有了穩定的務工收入,還在技術員的悉心指導下,掌握了西瓜的種植和管護技術。最重要的是,群眾通過分紅的方式,切實感受到了產業發展的紅利,這為他們繼續投入產業發展提供了強大的動力。”
進入盛夏,澗池鎮馬鞍橋村50余畝村集體紅桃種植基地碩果累累。這片紅桃園,是該村在“三聯”工作機制的推動下,與西壩社區共同聯建的第一個產業基地。通過資源聯享、優勢互補的方式,馬鞍橋村的紅桃產業得到了快速發展。如今,村里的紅桃已經大面積掛果,村民們忙著采摘、分揀、裝箱,臉上洋溢著豐收的喜悅。這些紅桃不僅滿足了當地市場的需求,還遠銷外地,為村集體經濟帶來了可觀的收入,成為鄉村振興的重要支撐。
“我們聯建的脆李園和紅桃園,每年直接帶動30余人在產業園區務工,每人每年能夠增收5000元以上。另外,通過我們的硒地釀酒坊,帶動了周邊20余戶農戶每年種植甜稈50到100畝。”澗池鎮馬鞍橋村副支書龔佳瑞說。
近年來,漢陰縣通過深入挖掘各村的自然資源、人文資源和產業基礎,因地制宜地發展特色產業、優化資源配置、拓寬銷售渠道等措施,推動村集體經濟多元化發展,不僅可以增加村集體收入,還可以帶動村民就業增收,在促進產業可持續發展的同時,助力鄉村全面振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