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訊員 何曉峰
恒口示范區(試驗區)轄91個行政村(社區),其中涉農90個村,農業戶籍人口41794戶139468 人。全區共有貧困村25個、建檔立卡貧困戶8484戶25555人。由于地理地形和生產條件原因,恒口的貧困群眾大多居住在較為偏遠的南北二山,“十三五”易地扶貧搬遷規模為1889戶5862人,占漢濱區易地扶貧搬遷總量的8.15%,占恒口示范區(試驗區)建檔立卡貧困人口的23.66%。易地扶貧搬遷工作能否順利推進,搬遷群眾能否按期搬入新居,易地扶貧搬遷社區的建設和配套管理能否跟得上,既是恒口示范區(試驗區)如期完成脫貧任務的關鍵之關鍵,也是恒口示范區(試驗區) 面臨的一道嚴峻考題。
責任重于泰山,使命呼喚擔當。在易地扶貧搬遷這道嚴峻的考題面前,恒口示范區(試驗區)圍繞“搬得出、穩得 住、能致富”目標,全面實行“三長責任制”,由示范區(試驗區)主要領導擔任易地扶貧搬遷“總長”,由示范區(試驗區)科級以上領導擔任16個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點長”,對全區1889戶易地扶貧搬遷戶分別落實一名幫扶干部擔任“戶長”。“總長”定期組織“點長”召開易地扶貧搬遷專題會議,聽取工作進展情況匯報,分析研判解決重大問題;“點長”每天到安置點督促工程進度,包抓配套產業落實;“戶長”全程跟進裝修入住、舊宅騰退等工作并向“點長匯報”,形成自上而下、層層抓落實的工作機制。并在安置點醒目位置對“三長”信息和責任進行公開,接受社會各界監督,打出了一套組合拳,在易地扶貧搬遷工作中詮釋了恒口速度、恒口質量、恒口服務,為打贏脫貧攻堅收官戰奠定了堅實基礎。
“總長”“五親自”,強化頂層設計
結合轄區易地扶貧搬遷總量大、涉及面廣、建設困難大的實際,恒口示范區(試驗區)主要領導兼任易地扶貧搬遷“總長”,做到了“五親自”。一是對全局性問題親自研究。 對“十三五”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布點規劃、建設規模等全局性問題,親自組織召開專題會議進行研究和審定,做到了因戶定建、因人定房,確保安置點布局合理、符合實際;二是重點問題親自上手,對涉及易地扶貧搬遷安置社區用地、手續辦理等問題,親自上手協調;三是推進問題親自安排,對轄區所有安置社區實行掛圖作戰,定期召開推進會,對建設進度親自安排;四是難點問題親自解決,建立完善難點問題定期研判制度,親自解決突出問題;五是熱點問題親自督辦,對在易地扶貧搬遷安置社區建設過程中出現的矛盾糾紛、信訪等熱點問題,親自過問督辦。
通過“總長”“五親自”,進一步強化了轄區易地扶貧搬遷工作頂層設計,推動了轄區易地扶貧搬遷工作良性有序快速開展的大好局面。
“點長”“五包抓”,加快建設進度
根據“十三五”易地扶貧搬遷總體規劃,恒口示范區(試驗區)境內總規劃建設易地扶貧搬遷安置社區16處,搬遷規模為1889戶5862人。為確保社區建設進度,恒口示范區對500人以上安置社區分別落實一名縣級領導、500人以下安置社區分別落實一名科級領導擔任“點長”,實行“五包抓”。一是包抓社區建設,從社區手續辦理、規劃選址到項目竣工全程負責,一抓到底;二是包抓外圍環境,對社區建設過程中的外圍環境保障工作負全責,全程協調;三是包抓配套產業,同步跟進招商引資,配套相應產業,確保搬遷群眾就地轉移就業;四是包抓后續管理,在群眾入住過程中,指導群眾建立自主管理體系,優化社區服務;五是包抓社區創建,結合“五新”社區創建活動,大力開展以“新社區、新產業、新服務、新民風、新生活”為主題的創建活動。
“戶長”“五跟進”,強化后續幫扶
為進一步將易地扶貧搬遷工作做實做細,恒口示范區(試驗區)對轄區1889戶易地搬遷戶分別落實一名幫扶干部擔任“戶長”,實行全程“五跟進”,確保群眾及時入住新居。一是跟進裝修入住,從施工隊選擇到裝修方案、預算的確定,最終到喬遷新居的具體時間,戶長全程參與、全程跟進;二是跟進舊宅騰退,嚴格執行一戶一宅有關規定,提前介入工作,督促搬遷戶在遷入新居后,及時對舊宅進行騰退復墾;三是跟進政策落實,對涉及有關政策落實兌現事項, 戶長全程實行代辦制;四是跟進后續幫扶,綜合利用各類幫扶政策和資源,幫助群眾在搬遷后發展產業、轉移就業,確保其穩定增收;五是跟進扶貧扶志,在全方位做好服務的同時,戶長定期上門走訪,送政策、送溫暖、送技術、送培訓、 送技能,最大限度激發貧困群眾內生動力。
恒口示范區(試驗區)通過“三長制”,高質量率先完成了“十三五”易地扶貧搬遷工作任務。截止目前,轄區 16個安置點建設均已竣工,入住率達到 85%,還有一部分正在裝修當中,預計將于9月底實現100%入住。與此同時,通過“三長制”,恒口的易地扶貧搬遷工作亮點紛呈,社區工廠扶貧模式登上央視,8月4日上午10點20分,中央電視臺新聞頻道專題節目《共和國發展成就巡禮·陜西》,以“安康毛絨玩具新社區工廠助力脫貧攻堅”為主題重磅報道恒口毛絨玩具助推脫貧攻堅經驗;新型社區成為易地扶貧搬遷樣板工程。以雷河社區為先導的“新社區、新產業、新服務、新民風、新生活”五新社區建設取得良好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