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訊員 張天兵
正月初八,居住在恒口示范區(試驗區)小檔村的何宗勇欣喜地接到多年前戰友趙星永的一個電話,約他第二天來家中坐坐喝場酒,密切下老感情。對這份盛情,何宗勇很是感激,但卻婉言謝絕了,他告訴老戰友患病臥床的妻子需要照顧,家中實在是走不開人。
其實,自從5年前妻子病重臥床變成植物人以來,何宗勇就不再外出務工,逢年過節也不到親戚朋友家上門走動,每天的工作就是守護在妻子的身邊,按時給她喂飯、喂藥,換衣服,按摩、擦身。
退伍回鄉夫妻同甘共苦打拼
1968年,正值青蔥年華的張紅琴通過朋友介紹與恒口鎮小檔村的何宗勇認識,并于當年4月兩人正式訂婚。隨后,何宗勇光榮參軍,先后在河北、湖北、新疆三地服役,兩人只能依靠鴻雁傳書談戀愛,直到1974年才步入婚姻的殿堂。
何宗勇的父母去世早,家中只有兩間土改時留下的舊瓦房,由于年代久遠,房子漏風漏越雨成了危房,平時根本住不敢住人。結婚時何宗勇只好帶著張紅琴外出租房住。新家缺這少那,連鍋碗瓢盆也是張紅琴娘家人幫忙置辦。面對這個窮家,張紅琴沒有絲毫的怨言,而是勇敢地挑起了家庭重擔,家務農活一身攬,每天把大小事務打理得井井有條,全力支持何宗勇在部隊繼續安心服役。
何宗勇所在部隊是一支工程連隊,在部隊他是聞名全團的“電焊大王”,在新疆修建天山公路時,依靠苦干實干、敢打敢拼的精神,何宗勇光榮入了黨,并榮立個人“三等功”。
3年新疆天山公路修建任務完成后,當了7年兵的何宗勇于1977年從部隊退伍回鄉,自此夫妻團圓在一起,也是從這一刻起,他們開啟了哺養兒女、同甘共苦改變家庭現狀的奮斗歷程。
何宗勇先是在村中辦起了一個打米機房經營2年,后又被當時所在的千工鄉企辦挖走委以磚廠的副廠長。鄉鎮企業解散后,何宗勇則憑著一雙過硬手藝被同鄉熟知的人邀請到廣東、天津、上海當起水電工、焊工;張紅琴則在家中照顧兩個小孩,耕種2畝坡地、2畝水田,要強的她還代耕其他村民家中的2畝坡地,搭建起豬圈既養母豬又養肉豬,在地插紅苕、種玉米、點洋芋,一個人沒日沒夜地操勞著。
每年到了莊稼收獲、水田插秧的季節,是張紅琴最就犯愁時候,家中主勞在外,娃娃們小,農時不等人,實在忙不過來,她只好叫來娘家的兄弟來幫幾天忙,而平時大量的農活基本都是一個人獨自勞作。
經過不懈奮斗,80年代初期,夫妻倆終于在村中建起4間大瓦房,之后供一雙兒女相繼完成學業走上了工作崗位,各自在安康城區購房結婚成家立業。
疾病降臨照顧她我無怨無悔
俗語云:“天有不測風云,人有旦夕禍福。”正當一家日子過得紅紅火火,對未來充滿美好憧憬時,一場突如其來的厄運降臨打破了這個溫馨家庭的平靜生活。
2007年正月,正在門前自留地里勞作的張紅琴突發腦溢血被送往安康市第二人民醫院緊急救治,情形十分危急。醫院下達了病危通知,但何宗勇仍固執地央求醫生實施手術救治。
實施手術后,張紅琴保住了性命,但同時卻出現偏癱、無法獨立行走、言語不清的后遺癥。
出院回家以后,何宗勇成了張紅琴的貼身陪護。
行走不便,長期待在家里,讓張紅琴有時顯得特別煩躁,何宗勇看在眼里,急在心頭。幾經思考,他花了4000元購買一個殘疾人電動三輪車,只要一遇到好天氣,就會載著張紅琴在順著門前大路行駛沿途看風景;有時到恒口、下五里逛安康,甚至帶著她走親戚、回娘家,以排解她心中的壓抑和苦悶。
為了讓她盡快能夠恢復行走,何宗勇在門前四周打樁,將整個院壩圍了起來,綁上幾根7米長竹子當扶手,方便張紅琴扶著竹竿慢慢移動身體,做康復訓練;下雨天便轉入室內由何宗勇攙扶著進行;早晚各2小時,雷打不動。
聽說針灸對康復特別有效果,何宗勇又花錢購買一個農用三輪車,在恒口鎮上找到一個老中醫,帶著妻子隔三岔五前去接受治療。
功夫不負有心人,經過針灸療醫治和何宗勇的精心照料,奇跡竟再一次出現,兩年過后,張紅琴竟然能杵著拐杖獨立地慢慢行走了,并能做一些簡單家務,這讓全家人欣喜不已。
就在何宗勇原本以為可以喘口氣的時候,一場不幸再一次降臨在張紅琴的頭上。
2016年5月,正值農村搶種搶收的三夏大忙時節,一天早上,何宗勇在門前晾曬著一堆新收獲的油菜籽,中午時分天氣陡變,眼看著天要下雨,一個人在家的張紅琴急忙拿著工具去收油菜籽,結果一跤摔倒,再一次造成顱內出血,并導致胯骨開裂……
實施手術后,由于腦內組織損傷的比較嚴重,造成張紅琴意識障礙,變成了一個名副其實的植物人,看著病床上遭受折磨的妻子,何宗勇難過地流下淚水,在心里不斷埋怨自己……
但很快,何宗勇坦然接受了這一事實,辭掉了所有事務,自此專心專意在家中照顧妻子來。
每天早上,何宗勇都會很早起床,第一件事打掃房間衛生,然后給她洗臉,再到廚房忙碌。
何宗勇說,妻子吃東西很慢,一般一頓飯要用1個多小時。然后是每隔2個多小時按一次摩、翻一次身,以活絡血脈。
何宗勇告訴筆者,張紅琴生病時53歲、自己57歲,14年過去了,現在兩人分別熬到了68歲和72歲,其間有著太多的不容易,盡管如此,但無怨無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