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訊員 劉麗
制造業是立國之本、興國之器、強國之基,更是當前實現中國式現代化的“脊梁”。近年來,恒口示范區立足發展實際,創新探索“1234”經濟社會發展思路,致力于發展現代物流、毛絨玩具、精密制造、田園康旅四大主導產業,其中,精密制造產業異軍突起,成為產業發展舞臺上的“新秀”,從塑料變纖維、石頭變纖維、植物變纖維……仿佛“萬物皆可變纖維”,無時無刻不在書寫著科技的傳奇,也閃耀著科技之光。
以舊“煥”新 循環利用有出路
近年來,以廢舊塑料瓶制造再生纖維的產業快速成長,不斷壯大。那么,一個廢舊塑料瓶能有什么用處?隨手一丟,垃圾桶便是它的最終歸宿。但是,在恒口示范區,科技創新卻能讓一個個廢舊塑料瓶華麗“變身”。我們在恒通纖維環保科技有限公司生產車間看到,一個個從廢品公司轉運來的廢舊聚酯塑料瓶經過洗料、熔融紡絲、繞卷、連續干燥等生產工藝環節,最后“變身”為一種新型高分子滌綸短纖維材料。
據了解,應毛絨玩具文創產業發展需求,2021年3月,該企業的廢舊聚酯塑料瓶加工利用生產線建成投產,生產運行中有效降低原輔材料運輸成本約5%,填補了安康毛絨玩具產業鏈的空白。今年4月,毛玩工業游線路盛大發布,恒通纖維環?萍加邢薰咀鳛槁糜尉路中的重要一條,吸引了各地大量游客前來參觀。我們在研學基地看到,一個個展臺擺滿了多樣的輔料、成品等,詳細的展板說明讓大家一目了然。該公司總經理陳宏山介紹,透明塑料瓶在洗干凈之后,會被切成指甲蓋大小的碎片,一個塑料瓶大概20克,一袋規格大概是700公斤,要經過13道工序變成再生纖維的細絲。比起傳統的鉆古干燥技術,企業在提升生產工藝后,機器拉出來的再生纖維絲線越來越長,一卷卷的再生纖維經過紡織和裁剪之后,就能變成一件件新衣服了。
截至目前,該企業通過廢舊聚酯塑料瓶資源再生利用,可生產16種滌綸短纖維產品,滌綸短纖維年產量是3萬噸成品,年產值達2.5億元。產品在西南地區市場占有率達75%以上,主要用于服裝家紡、毛絨玩具和汽車內飾等領域,每年可實現減少碳排放4.8萬余噸。另外,該企業輻射川渝、西咸、甘肅等周邊城市收購大量廢舊塑料,在減輕環境污染的同時,通過變廢為寶、循環利用,實現了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雙贏。“一個廢舊塑料瓶,從進廠到出廠,我們讓它變廢為寶,實現了華麗的‘變身’,開辟了發展綠色循環經濟的有效路徑。在這條路上,我們會一直走下去。”陳宏山說。
化石為“寶” 技術創新有門路
玻璃纖維能做什么?蓄電池隔膜、空氣過濾紙、冰箱VIP真空絕熱板……這些看上去毫不相干的東西,其實都有玻璃纖維的影子。
在恒口示范區工業產業園區的恒康欣石玻璃纖維有限公司1號生產線廠房,我們就見證了玻璃纖維“化石為寶”的過程。轟鳴的機器噴出一層層白色的軟棉花,讓人感覺這是一家紡織企業,其實這是一家高科技材料公司,專干“化石為寶”“點石成金”的活。
在車間,工人按照一定比例將石英砂、長石粉、硼砂、純堿等倒入電熔窯,經過1800度高溫熔化,變身成為玻璃,再經過紡絲離心機噴吹,最后“吐”出一層層棉花。“這棉花就是玻璃纖維棉,正如我們所看見的,這些纖維棉會自動卷起、自動切斷,整個過程一氣呵成,這都是自動化系統的功勞。利用這種自動化設備就能實現收卷自動化,我們的生產效率也就提高了。”據企業負責人沈彬介紹,企業主要引進了國內外先進生產設備,部分設備具有自主研發產權,采用同行業保密工藝,算得上是國內一流技術。“我們現在看到的這條生產線,年產能達1.5萬噸,是目前國內第一條這樣的玻璃纖維生產線。主要用的是目前國際上最先進的離心法,最核心的是,這是我們自主研發的,這項技術的使用,能大幅度降低能耗。”沈彬補充道。
據了解,利用這種玻璃纖維棉制成的產品絕緣性好、耐熱性強、抗腐蝕性好、機械強度高、防潮性好,產品主要以訂單方式銷往南京、湖南、浙江、山西等地,自2月9日投產運營以來,日生產玻璃纖維棉30噸左右、產值達36萬余元。“未來,我們致力于將玻璃纖維棉細度做到小于1.5微米,實現能耗再降低、技術再突破,確保生產工藝快速響應和生產過程高效運行,最終有效實現危廢減量化、資源化、無害化,真正做到經濟發展與環保雙贏。”沈彬說道。
“蠶”放異彩 綠色發展有“絲”路
“陌上柔桑破嫩芽,東鄰蠶種已生些。”每年的這個時候,是養蠶的最佳時節,在位于恒口示范區王家臺村的蠶種場,我們看見蠶寶寶吃進綠桑葉,吐出黃金絲。“沙沙……沙沙”,一條通體白色的小蠶從綠色的桑葉中抬起了頭,啃食著面前的晚餐。它的旁邊,還有數以百計的小伙伴,等著飼養員的“投喂”。
走近養蠶室,迎面而來的是一股濃濃的消毒水氣味。據了解,這些蠶寶寶每天都會在固定的時間段“洗澡”(消毒),由于對其生存環境的要求比較高,除了要經常消毒外,室內的溫度、濕度的控制都很重要。“蠶一般需要在20-25度的溫度下生活,養蠶期間的濕度也要嚴格把關。通常,我們每隔一個小時就會進行核查和記錄。”工作人員介紹說。
養蠶是個“精細活”,這也意味著,從植物變成纖維也是很不容易的。一個蠶種要變成一個合格的“吐絲者”,通常要經過長達20多天“四眠五齡”的蛻變。其中,蠶眠是重要一環。蠶眠是為了褪去身上的皮進入下一個生長階段,每眠一次就意味著又長了一歲。“剛剛,我們在催青室看到的芝麻粒大小的蠶卵,經過催青后孵出蟻蠶,便開始吃桑葉,歷經不同階段的多次蠶眠,進行一系列的蛻變,最終破繭成蛾……”產業發展部部長王榮輝介紹道。
值得一提的是,近年來,該企業充分利用各類科研平臺,開展技術合作和共建,不斷強化對外合作,率先在全國推廣應用抗膿新品種,與各大知名蠶桑企業持續開展品種繁育推廣工作。“目前,我們的生產技術、現代化設備均是位列全國前列的,而且副產品銷售、出口量也不錯,主要銷往四川、廣西等省區,出口到東亞等國家。尤其是,我們注重科技創新,一直在提升研發能力上下功夫。”王榮輝補充說。作為陜西省蠶桑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的依托單位,該企業充分發揮中心科技研發、技術孵化等功能,不斷加強和各大科研院所之間的合作,更加大優質蠶品種的推廣應用。“我們還和安康學院共同開展了野桑蠶創新利用研究,著力培育長蛹齡、彩色繭絲等實用性好的蠶品種,立足自身優勢開展了一系列課題研究。總的來說,成效還是不錯的。”王榮輝充滿信心地說道。
一根小小的纖維,卻有著大大的能量,可以延展到歷史、今天和未來,也可以連接一個更大的世界,甚至無處不散發著科技之光。瞄準“領跑”,“追趕”的路依舊很長。將來,我們還要勇立科技革命潮頭,持續迎接挑戰,不斷在技術上加強創新,做好各方面的努力,一路向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