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訊員 劉中華
走進安康月河川道的恒口示范區袁莊村,只見水田層層碧浪稻花飄香,田邊不時有肥魚躍起,好一派陜南魚米之鄉的田園風光,這就是安康市漢濱區姐妹種植農民專業合作社建設中的恒口示范區袁莊現代農業園區的稻魚共養基地。村莊旁坐落著姐妹種植農民專業合作社農產品初加工廠房,在辦公室墻上懸掛著“區級現代農業園區”“安康市農民合作社市級示范社”“陜南水稻優質高效創建活動優秀示范點”等榮譽匾牌;在產品陳列室不同規格、不同包裝的“耀銀”牌大米琳瑯滿目。作為安康市漢濱區姐妹種植農民專業合作社的當家人王鳳琴,立志要讓“安康綠色富硒大米”飄香全國,讓老百姓都吃上放心米。
扎根農村 棄商務農種植“放心米”
1975年9月出生的王鳳琴,高中畢業去廣州打拼多年,后來回到家鄉做化妝品生意,對于一個農村女孩來說,可以算得上是小有成就。但她看到家鄉的年輕人很少在家務農,水田種植水稻的面積逐步減少。這里是安康農業的“白菜心”,為什么農村的孩子不愿務農,更不愿種糧?究其原因是人多地少,人均幾分田,守在家里種田,充其量只能混個溫飽,難以實現小康,更別說過上富裕生活,更重要的是生產規模小、產業化程度低,是制約農業、農村發展的主要因素。
王鳳琴看到家鄉農業發展的癥結,也看到家鄉地勢平坦,土壤肥沃,氣候溫和,雨量充沛,地處富硒帶的資源優勢和發展前景。她毅然棄商務農,決心扎根農村,走規模化種植和農產品精深加工之路,打造“安康綠色富硒大米”品牌,帶動家鄉父老鄉親走現代農業發展之路,為鄉村振興貢獻力量,更讓老百姓吃上“放心米”。
2016年12月,王鳳琴作為發起人組建安康市漢濱區姐妹種植農民專業合作社,并擔任合作社法人代表。2017年開始在恒口鎮袁莊村流轉土地400余畝,創建以水稻種植為主導產業的現代農業園區,園區規劃建設總面積5000畝,建設高新技術試驗示范、富硒糧油種植、農產品加工儲藏、農業休閑觀光和陜南富硒農產品電子商務網店五大功能區,努力開創區域建設現代農業、生態農業、休閑觀光農業的新模式。
埋頭苦干 大力發展示范基地
王鳳琴雖然生長在農村,也干過農活,但是要發展現代農業,確實還是一個“門外漢”。不懂就學,在學中干,在干中學,她先后參加新型職業農民培訓、農業職業經理人培訓、產業脫貧千村千員培訓、農村實用人才帶頭人培訓、生態漁業高素質農民培訓、全省黨員致富帶頭人培訓、農民合作社高質量發展培訓等一系列培訓,通過刻苦學習,現已獲得高級職業農民資格。
在建設高新技術試驗示范基地和富硒糧油種植基地的過程中,她積極與市、區農業技術推廣機構聯系,聘請農業專家進行培訓指導,從選用品種、播種育苗,到大田栽培、水肥管理、病蟲害綠色防控,嚴格按照農業專家協助制定的水稻標準化種植技術操作規程和稻田養魚技術規范實施。積極參加陜西省農業技術推廣總站組織的陜南水稻優質高效示范點創建活動,被評為優秀示范點。
通過幾年的艱苦努力,園區的路渠設施配套逐步完善,合作社購置農用機械,耕地、插秧、收獲基本實現機械化作業。目前園區流轉水田600余畝,建成標準化優質富硒水稻種植基地,帶動周邊村民種植富硒水稻2000余畝,并發展稻魚共養示范基地800余畝。在標準化種養的基礎上,建設裝備了糧食倉儲、烘干設施,通過精加工的富硒大米,參加在江蘇常州舉辦的鄉村年貨大賽,面向全國中高端消費群體推銷,每公斤銷價在20元以上,取得良好的經濟效益。袁莊現代農業園區正在向規;、機械化、標準化、產業化、優質化、品牌化方向發展。
不忘初心 幫助農戶致富增收
王鳳琴說:“搞農業,尤其是種植業,不依靠農戶是行不通的,合作社主要是發揮服務帶動作用。我們園區建設采取的是合作社+農戶的訂單+務工相結合的方式,帶動周邊農戶參與到優質富硒水稻的生產中來。”由合作社提供優質種苗,組織農戶在園區現場觀摩。技術培訓,開展農機、植保技術服務指導。近年來,合作社先后為80余戶農戶發放生產、生活物資10余萬元,貧困戶人均年增收2000元以上,有600余戶農戶參與水稻標準化種植,建設基地2000多畝,由合作社統一提供種苗、統一技術培訓指導,產品由合作社高于市場價收購,農戶每畝增收300元以上。
談到今后的打算,王鳳琴說:“干農業難,但沒有回頭路可走,我只能堅定不移地干下去。要盡快把種植基地擴大到5000畝,要平整土地,提高機械化耕作率,要建設糧油儲藏加工廠,建設精品水果采摘園和民宿開展農業休閑觀光,讓農業農村充滿現代化的氣息,讓父老鄉親安居樂業有奔頭。”
一路走來,王鳳琴先后獲得安康市“女子三八紅旗手”陜西省“巾幗種糧能手”“安康好人”等榮譽稱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