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醫生,你看我這膝關節好些沒……”
每天,從晨光熹微到夜幕降臨, 541國道嵐皋縣民主鎮段的楓樹新村境內,被人叫得最多、最親切的是“魏醫生”。“魏醫生”就是魏倫國。
夏日已至、天氣炎熱,可患者一進541國道旁楓樹新村衛生室,心里就輕松了很多。坐堂鄉村醫生魏倫國慈眉善目,他的微笑和輕語,也讓這位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者放松了許多,魏倫國為患者進行冬病夏治療法。
一把草藥、一包銀針、一個藥箱,一個熟悉的身影。衛生室里一撥撥病人進進出出,眼看就到中午12時了,妻子還在一遍又一遍地催魏倫國吃早飯。 魏倫國很忙,以至于一年365天從未休息過。
魏倫國,六十多歲出頭,已經伴隨著村衛生室走過了30多年的時光,這位出生于農村的“草根醫生”,用赤子之心,為農民群眾撐起了健康保護傘,一件件感人事跡在當地傳為美談;魏倫國用點點滴滴行動踐行人間大愛。
魏倫國是上個世紀七十年代末由嵐皋縣衛生學校培養出來的鄉村醫生。那個年代,大多都是中西醫結合、中醫并重。嵐皋縣知名老中醫熊明朗、劉仲煥、孫朝潤、鄧久清、祝敏濟等先后在嵐皋衛生學校任教,傳授中醫學。雖說學制只有兩年,可那個時期畢業的學生是真正受過傳統中醫學和現代醫學教育的人。畢業的那一年,老魏回到楓樹村在家自建起了診所,84年去了原小鎮衛生所。楓樹村辦起村衛生室后,魏倫國又回到了楓樹村,最終選擇了在楓樹村衛生室扎根,開始了自己鄉村醫生的生涯 。在那個時期,一個藥箱,上山下鄉、翻山越嶺的到家入戶,為大山深處的百姓們看病抓藥,這一干就是30余年。30余年來,不分寒冬酷暑、白天黑夜,只要鄉親們需要出診,他從不耽誤。
小衛生室里傳大愛
村衛生室修建在541國道旁的一個半坡上。房屋的建構造是上個世紀九十年代后的樣式,兩層三間的小平房,米白色的墻磚、純手工木制朱紅的門窗。房前是不算寬敞的院壩,堡坎下面,種著木瓜,芍藥、山楂、毛姜、艾蒿等常見的中草藥。小平房的一樓被改造成衛生室,診斷室、中西藥房設在堂屋。旁邊的的兩間分別做了輸液室、注射室、針灸理療室和公共衛生辦公室。走近堂屋,滿屋子不僅散發著淡淡藥香味兒,魏倫國就在這里接待四鄉八鄰前來看病就診的鄉鄰們。除了一張診斷桌和中西藥柜,新添的物件就是剛用了一年不久的電腦和打印機。望、聞、問、切、開方抓藥,這些都是魏倫國最熟悉的流程。自從村一級衛生室開始啟用信息化辦公的時候,又多了一道往電腦輸入的手腳,雖說有些繁瑣,可魏倫國還是慢慢的熟練了。
作為一名醫生,魏倫國一直把醫德擺在首位。每次看到貧困患者掏出一張張皺巴巴的零錢時,魏倫國心里就有說不出的滋味。他對貧困患者充滿了憐憫之情,為他們治病,從不計較個人得失。
在魏倫國的衛生室,筆者看到掛著好幾面錦旗。拗不住筆者再三要求,暫時得空的魏倫國簡單地介紹了3個錦旗背后的故事。
十多年前的一個夏天,小鎮河漲大水、河對岸正好有一位產婦臨產。魏倫國背著急救箱,蹚著急流的河水,來到產婦家。當他來到時,產婦已經生下孩子休克了,產婦生前是低血壓,孩子也缺氧不省人事。老魏就緊急的給產婦和孩子做人工呼吸,半個小時過去了,產婦有了呼吸,孩子也有了體溫。老魏又拿出銀針,按照穴位給產婦扎下。又過了一陣,產婦漸漸的好轉。孩子也有了哭啼聲。如今十多年過去了,那個被救治的孩子也上了初中。
五年前,鄰村一個孩子病了,打電話過來,他立即上門診斷。發現孩子疝氣很嚴重,他讓孩子家長立即帶孩子到縣里醫院治療。孩子的家庭經濟條件很差,湊不夠看病的錢,魏倫國二話沒說,從身上掏出僅有的300元錢。孩子的媽媽含著淚說:“魏醫生”,您真是位好心腸的醫生。”
2014年,吳姓患者被某醫院確診為風濕性關節炎,患者去了很多大醫院,但治療效果總是不夠理想;氐嚼霞冶е囋嚳吹男膽B找到了魏倫國,魏倫國首先想到了中醫中藥調理,先祛風除濕、再補益肝腎,給他開了幾個療程的中藥,讓姓吳的患者安心的在家調養。過了半個多月,患者自訴癥狀較以前好轉,魏倫國接著給他用中藥調節五臟,繼續服用中藥。差不多半年下來,該患者的病情得到了有效的控制,大醫院都推的病,竟在小衛生室看好了。如今,那位姓吳的患者已能下地干農活了。
村衛生室掛著患者送來的一面面錦旗,講述著一個個令人感動的故事,也詮釋著魏倫國對鄉親們的拳拳愛心;用他質樸的醫德、醫風讓他的仁心仁術在農村發揚光大。
小衛生室有大作為。
“我們村離鎮醫院有10多公里,村里人平時有個頭疼腦熱的,通常情況下在本村衛生室拿點藥就治好了,一般的感冒、腹瀉等常見病,20、30元錢基本上就可以治好,村民在村衛生室就醫非常方便。有時候天氣不好或遇到特殊情況,一個電話,衛生室的醫生還能上門服務。”一陳姓村民告訴筆者。
筆者走進村衛生室內,干凈整潔的地面、擺放規范的藥品……給人耳目一新的感覺。只見診斷桌上一個中醫脈枕、一本就診日志、一副聽診器,魏倫國正細心地為幾名村民量著血壓……今年,縣上投入專項資金將衛生室改造換新,來村衛生室做檢查、拿藥的群眾明顯增多。
幼年時,魏倫國親眼目睹了鄉親們因缺醫少藥、延誤診治而飽受病痛折磨,不少人死于非命?吹接械睦щy群眾看不起病,在30年的從醫生涯中魏倫國就盡量用便宜的中草藥去治療。有的家里付不起藥費,他就不收了。魏倫國發現,在偏遠農村,村民的健康意識淡薄,有的村民過度勞累,不愛惜自己的身體,生活上也不注意衛生,有了病也不及時就診,以致于耽擱成大病,甚至到了晚期。所以,魏倫國一有時間,就挨家挨戶地上門宣傳生活常識、保健知識和急救技能等,F在,通過宣傳教育、建檔管理、早期發現、早期防治等,村子周邊,因突發疾病死亡的現象大為減少。
“大黃救人無功,人參殺人無過”。魏倫國說,“我醫術可能不高,但一定要對病人負責。用藥是個良心事,不能叫人戳脊梁骨!‘好藥’用得不好會適得其反,溫和有效的才叫‘好藥’。”在魏倫國的心中,病人的生命大于天。
魏倫國一直認為,作為一名醫者,治病救人是他的分內事。鄉親們說他人太實在,行醫都沒掙到啥錢,他卻說:“當醫生不能看掙多少錢,要看救多少人!”
魏倫國30多年來上門看病不收一分錢的出診費,碰到孤寡老人、貧困家庭,還會毫不猶豫地為其減免醫藥費,幾十年下來,為群眾減免的各種治療費、藥費近3萬元。
其實,魏倫國自己經濟并不寬裕,他笑著說:“這里的山山水水養育了我,只要能使父老鄉親身體健康,我愿一輩子窩囊,我愿一輩子傻,這窩囊也窩囊得‘舒心’,這傻也傻得‘值’!”
就這樣,魏倫國從一個意氣風發的小伙子,到年逾花甲的老村醫,30多年里,魏倫國一步也沒離開那個生養他的小山村,時刻守護著鄉親的生命健康。
不怕架上藥生塵,但愿世間無疾苦! 鄉村醫生”,他不僅是“送醫下鄉”,更是送“愛”下鄉,送“醫德”下鄉。他感動我們的不僅是他的醫術,更是高尚的“醫德”和“博愛”的情懷。這就是曾經行走在山間小路上30余年的村醫魏倫國境界和大愛!
因為魏倫國生長在農村,扎根在鄉野,所以更能理解蒼生之苦,行動中就自然而然具備了一種柔軟和救濟的人性光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