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康新聞網訊(通訊員 陳洪海 楊富琨)深秋的大巴山,綠葉、黃葉、紅葉相襯相映。夕陽下,嵐皋縣佐龍鎮塔元村愈發靜謐。貧困婦女劉成蘭肩扛柴火,揚起竹條吆喝著羊群,大步流星地往家趕去。“了不起,一個女人家,養了100多只羊和4頭豬,方圓幾十里都夸她。”塔元村支書龔太亮,提起劉成蘭無不佩服。
地處巴山深處的嵐皋縣,屬國家扶貧開發重點縣,全縣有72個貧困村4.3萬貧困人口,其中女性2.24萬人,占貧困人口51.8%。脫貧攻堅以來,嵐皋縣遵循“黨建帶婦建、婦建促脫貧”思路,探索推行“4+1”巾幗脫貧機制,倒逼貧困婦女們使出“洪荒之力”一心一意就業、創業、發展產業,卯足干勁吹響“致富號角”,為全縣脫貧攻堅注入了強勁動力。
探尋一條新路
嵐皋縣山高林密,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說,是典型的農業大縣。近年來,由于農業經濟結構調整,剩余勞動力逐年增多,60%的青壯勞力外出務工,50%的家庭剩下留守老人、婦女和兒童。引領婦女投身脫貧攻堅主戰場,顯得尤為重要。
2016年2月,嵐皋縣委常委班子深入鎮村調研,走入近百戶貧困婦女家庭了解實情,發現多數婦女文化偏低、勞動技能單一、發展能力不足。“婦女既是脫貧攻堅的工作對象,更是脫貧攻堅的重要力量,沒有廣大婦女積極主動參與,就很難實現整體脫貧目標,必須推動婦女參與脫貧攻堅。”嵐皋縣委書記周康成說。
在脫貧攻堅主戰場,發展如火如荼:嵐皋縣打造出八大富硒產業40多個現代農業園區,借助易地扶貧搬遷政策建立兩處社區工廠婦女創業孵化基地,根據“三變”改革組建120余個農村新型經濟合作組織,按照評優樹模要求評選先進婦女典型200余名。而這些難能可貴的資源,為婦女脫貧搭建了平臺、提供了崗位、樹立了榜樣。
針對這種情況,嵐皋縣結合縣情,充分發揮各級婦聯組織的橋梁紐帶作用,把促進婦女抱團發展、抵御風險、穩定增收作為主攻方向,探索推行“4+1”巾幗脫貧機制,實施產業園區+貧困婦女、社區工廠+貧困婦女、合作組織+貧困婦女、能人大戶+貧困婦女為主要內容的“4+1”巾幗脫貧模式,提高組織化程度,助推廣大婦女走上脫貧致富的康莊大道。
“脫貧不脫貧,女人是生力軍!我們的初心是,緊扣實際科學施策,找準一條好路子,用一批婦女帶動全民參與,推動萬名婦女同行脫貧路奔向好生活。”嵐皋縣婦聯主席謝賢梅說。
帶動一批婦女
順著清幽的四季河溯流而上,就來到四季鎮楊家院子景區。王三翠是這里的“名人”,雖然是一名農家樂業主,但頭頂“全國三八紅旗手”、“農家樂協會理事”、“公司董事長”多項桂冠。“沒有國家的好政策和婦聯組織的幫扶,我不可能致富。”在前幾天的陜西旅游扶貧高峰論壇上,王三翠笑吟吟地分享經驗。
“王三翠是一個女能人,是婦女脫貧致富的典型,現在村上很多婦女都在向她學習,搞產業的信心足得很。”四季鎮旅游辦主任袁江介紹,憑著勤勞的雙手和靈活的大腦,王三翠的農家樂、農家賓館、農產品公司每年提供就業崗位100余個,與附近50余戶貧困戶簽訂產銷協議,帶動簽約貧困戶人均增收2100元。
為落實好“4+1”巾幗脫貧機制,嵐皋縣出臺20余項政策,制定《大力推進創業就業獎勵扶持辦法》和《女性創業貸款優惠扶持辦法》,財政每年預算100萬元設立創業天使基金,用于獎扶婦女創業。在幫扶指導上,推行縣級領導包抓婦女脫貧攻堅機制,落實女企業家協會會員一對一幫扶措施,凝聚政府和社會之力共同扶貧。并狠抓教育引導,每月定期宣傳精準扶貧、精準脫貧方針政策,調動貧困婦女致富的信心。
作為一個農業大縣,要推動貧困婦女脫貧致富,還必須在山林產業上“大做文章”。為讓貧困婦女投身種植養殖行業,嵐皋縣出臺《產業脫貧扶持辦法》,鼓勵支持婦女領辦龍頭企業、農業園區、專業合作社等經營主體,與貧困戶建立定單銷售、勞務用工、資產收益、入股分紅等合作模式,實現了雙贏。并狠抓技能培訓,開展電商、烹飪、修腳、美容美發等培訓班,破解多數婦女“因人施教難精準、技多不專難養家”問題。
針對移民搬遷群眾“搬得進、穩得住、能致富”目標,嵐皋縣積極盤活國有經營性資產,在東部和西部各遴選一個人口稠密的社區打造社區工廠,成立婦女創業孵化基地,出臺30余項優惠政策,為企業提供經營場地、資金扶持、政策咨詢、創業培訓等服務,變留守婦女為社區工人,讓貧困婦女在家門口創業,解決了進城鎮入社區的貧困婦女就業難題。
目前,嵐皋縣累計為創業女性協調貸款1.13億元,發放脫貧攻堅到戶政策明白卡15萬余份,培訓各類婦女技術骨干1000余名、示范戶500余戶,培育女性創業能人237戶,實現6000余名貧困婦女依托產業脫貧增收。
撐起一片藍天
“基本上都是女工,解決婦女就業47人,每人每月掙2000多塊錢,一家人生活不用愁了,可以說撐起了整個家庭。”11月14日,嵐皋縣東坡社區工廠婦女創業孵化基地,榮興制衣廠“老板娘”邱道榮指著一派繁忙的生產車間說到。
婦女既是家庭的主心骨,也是脫貧攻堅的重要力量,沒有廣大貧困婦女的脫貧,就很難打贏脫貧攻堅戰。嵐皋縣推行“4+1”巾幗脫貧機制,充分發揮婦女“半邊天”作用,用女能人、女企業家、女典型帶動萬名婦女同行小康路,找到了那把最合適的“致富鑰匙”,解開了婦女身上的“致貧鎖”,撐起了一片藍天。
盤活了農村人力資源。嵐皋縣通過創新建立“產業園區+貧困婦女”機制,激活了農村人力資源,激發了婦女創業就業活力。在“八大富硒產業”開發主戰場,尤其在魔芋、畜禽、養蜂、茶葉等勞動密集型產業園區,常年活躍著一支吃苦耐勞的“娘子軍”,從農家婦女變身“園區工人”,脫貧致富由奢望變成現實。
拓寬了搬遷群眾就業。嵐皋縣通過建立“社區工廠+貧困婦女”機制,既解決了貧困群眾搬遷難、難搬遷的問題,又拓寬了搬出群眾的就業增收渠道。打造的兩處社區工廠,入駐企業25家,涵蓋家政服務等10余個方面,解決貧困婦女就業120余人,讓“居住在樓上、工作在樓下”不再成為留守貧困婦女的夢想。
提高了貧困家庭收益。嵐皋縣通過建立“合作組織+貧困婦女”機制,有效解決了貧困家庭生產經營、農業合作社壯大兩大難題,達到了互惠互利、合作共贏目的。坐落于城關鎮羅景坪社區的盛源農業公司,以“龍頭企業+合作社+基地+貧困戶”的運營模式,解決了130余名貧困婦女和30余名殘疾人的就業。
釋放了婦女發展動能。嵐皋縣通過建立“能人大戶+貧困婦女”機制,弘揚以“誠、孝、儉、勤、和”為核心的新民風,激發貧困婦女內生動力,形成了“培育一個致富明星、帶動一批婦女創業、促進一片農民增收”的輻射效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