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訊員 曹婷婷
“牛上唱歌牛下坐,夜歸還向牛邊臥”,從80年代的放牛娃到如今的脫貧標兵,南宮山鎮雙嶺村貧困戶劉永祥憑借扎實的苦干精神和過硬的養殖技術,成為“牛背上”的追夢人。
70年代末,劉永祥出生在嵐皋縣南宮山鎮雙嶺村一戶貧寒人家,2013年開始在老家發展養牛,在過去6年時間里,他的養牛產業從最初的散養發展到集中養殖,從三兩頭小牛壯大為年存出欄30余頭肉牛,年盈利超5萬元,劉永祥成了當地小有名氣的養牛“達人”。
然而,如今的“達人”,曾經卻是別人眼中的“廢人”。小學畢業后,劉永祥去往山西煤礦務工,一次礦難中,被炮彈炸飛的煤渣擊中臉部,雙手也落下了殘疾。
“這個人成廢人了,以后沒有多大的生存能力...”面對一些“閑言碎語”,劉永祥也一度對自己、對未來的生活產生了懷疑,自己身患殘疾,又沒有穩定的收入來源,以后的日子該怎么辦呢?
餓的死懶漢,餓不死窮漢,自己有手有腳,還怕沒有活路?劉永祥堅信,只要勤勞肯干,當下的艱難困苦都是暫時的。
想到這,劉永祥便不再去理會別人的看法,他每天都琢磨著如何度過眼前的“苦”日子,來為年幼的女兒和年邁、又有殘疾的父母撐起一個能夠遮風擋雨的家。
看到村上退休老支書汪友兵的養牛產業搞得紅火,劉永祥不禁暗自思忖:“自己從小就養牛,是實打實的‘牛三代’,雖然那個時候喂牛只圖耕地,對牛也熟悉,發展養;蛟S是一條出路呢。”想到這,劉永祥按捺不住內心的激動,便徑直找到老支書汪友兵,向他尋求養殖經驗。
2013年,劉永祥的養牛生涯正式開始。
“平時他話不多,來找到我們就問如何來搞好家庭致富,搞養殖到底是喂啥品種好。”在老支書汪友兵看來,劉永祥是個“內向人”,平時雖不善言語,對養牛卻很上心。
老支書汪友兵也說,劉永祥渾身上下透露著一股子狠勁兒。
嚴冬即將來臨,備足圈舍里十多頭肉牛過冬的草料,是眼下最為緊要的事情,為此,劉永祥每天都奔波在山間地頭,收割玉米和稻谷秸稈,來來回回搬運雜草。
“他自己就像不知疲倦的‘牛’,雞剛叫頭遍,他就起來軋草喂牛,吃完早飯又趕忙去地里頭,白天幾乎看不到人影。”住在劉永祥隔壁的雙嶺村絞股藍園區總經理申靜說道。偶爾閑暇時候,劉永祥還會到她的園區打零工,手腳麻利,從不叫苦叫累。
老支書汪友兵還說,劉永祥有一桿自己的“良心秤”。
養殖過程中,劉永祥圈舍里的一頭牛病了,有人勸他趕緊把病牛賣掉,劉永祥一口回絕了,“牛是我養的,我不僅要對它負責,更要對買的人負責”。經過多方尋醫問診,再加上自身的苦心摸索,病牛漸漸好轉,從此,劉永祥“不賣病牛”的口碑在鄉里逐漸傳開,他的養殖技術也愈發的嫻熟。
“這里的牛經常喂草,肉質很好,很受顧客的歡迎,所以我們經常上這里來買牛”,安康買家王道平如是說道。
如今,在政策扶持和當地干部的幫扶下,劉永祥的圈舍逐漸擴展到100平米,牛生意也越來越紅火,靠著自己的雙手,現在的劉永祥成了貧困戶中的產業發展帶頭人。今年,劉永祥被評為村里的“勵志脫貧光榮戶”,并將于年底順利脫貧。
“現在一到圈里去,要是看到圈里沒有牛了,就好像有點不自在,我就還想去買牛把圈上滿,心里就會有種充實感。”劉永祥靦腆地笑著,我卻分明看到了他眼中閃爍的自信與堅定。
臨走時,我忍不住問道:“劉叔,你對往后的生活有怎樣的期盼?”
劉永祥楞了一下,似乎從沒想過這個話題。思量許久,他才緩緩的抬起頭,“農村人就要靠自己的雙手勤爬苦干,我們這個家庭是靠養牛慢慢發展起來的,我希望我的后代將來也要靠自己的雙手過上充實的生活。”一字一句,擲地有聲,我聽得格外清楚。
冬日的余暉靜靜的灑在門前的草垛上,一片金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