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訊員 趙坤 周煜
好水養好魚。嵐皋縣依托山水資源,探索陸基桶裝養殖,吸納農戶入股分紅,進一步拓寬特色養殖新路子,壯大村集體經濟收益,激發鄉村振興新動能。
在四季鎮木竹村三組剛剛建設好的陸基養魚基地,只見11個直徑約6米大的圓桶整齊排開,村民們正將第一批鱘魚苗陸續倒入桶中。
據了解,這種陸基圓桶養殖是近年來興起的新型低碳高效的水產養殖模式,不僅占地面積小、養殖密度大,而且周期短、產量高、養殖環境可控,具有良好的經濟、社會和生態效益。
今年初,嵐皋縣農業農村局通過多方考察后,在民主鎮棗樹村、石門鎮大河村、大道河鎮白果坪村、四季鎮木竹村以及藺河鎮草埡村試點發展陸基養魚,并邀請漁業專家就養殖前、中、后各項技術進行指導。各村根據實際情況,采取“村黨支部+農民專業合作社+農戶”的運作模式,吸納和美庭院示范戶入股分紅,嘗試發展這項新產業。
四季鎮木竹村黨支部書記祝振攀介紹:“對成功創建四星級和美庭院的,我們每戶獎補3萬元,其中2萬元用于房子裝修,1萬元用于陸基養魚,也就是戶上自己投資1萬元。”
祝振攀告訴筆者,除了三組的11桶外,在五組還養殖了13桶。養殖鱘魚第一年是打基礎先投入,在技術上需要多探索,到了第二年技術過關后,17戶入股的農戶就能實現收益,“第二年預計24桶魚每年能有30萬塊錢的收入,參與陸基養魚的農戶每年每戶能分到6000塊錢,村集體經濟收益有10萬元。”
石門鎮與四季鎮毗鄰,水資源豐富,適合魚類養殖。今年初,該鎮通過對外招商引資引進陸基養魚項目落地大河村,與傳統的流水養殖相結合,通過依法流轉土地、村民入股分紅和園區務工等方式帶動群眾增收。實現收益后,將按照村上40%、農戶60%的分配比例進行分紅。
“今天我們總共下了1.5萬尾鱘魚,下一步我們準備在陸基養魚基地外再建設一個30畝地的流水養魚基地,將漁業作為一個主導產業來發展。”石門鎮大河村黨支部書記陳吉術說。
近年來,嵐皋縣立足自然富硒、生態優良、河湖富集等地域優勢,堅持把科技作為畜牧業、漁業健康發展的核心推動力,2023年全縣水產品產量6300噸,年商品鱘魚產量達到200萬斤以上,銷往西安、鄭州、蘭州、武漢、重慶、成都等周邊城市。
“今年我們已經投放了10萬尾鱘魚苗,如果這一批養殖成功且效益可觀的話,明年我們將在全縣具備水源條件、適合發展陸基養魚的地方進行全面推廣。”嵐皋縣畜牧獸醫中心主任黃華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