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訊員 康祥安 歐樹德 王文紅
今年以來,寧陜縣立足縣情實際和資源稟賦,把產業發展作為貧困群眾脫貧致富的重要途徑,積極探索“‘三個結合’優布局、‘三個覆蓋’強信心、‘三個提升’要效益”的產業扶貧之路,帶動群眾發展產業促增收,產業脫貧成效明顯。
“三個結合”優化產業布局
寧陜縣縣域自然地理環境差異大,加之氣候條件多樣,使得全縣農特產品種類繁多、分布零散、規模較小。經多年努力,天麻、板栗、核桃、香菇等逐漸發展成當地農民的主導產業,但“小、弱、散”局面沒有根本改觀。如何讓群眾通過發展產業實現脫貧?以產業帶動縣域經濟發展?
該縣結合縣情,合理調整產業布局。在實地調查和反復論證基礎上,制定《寧陜縣2017-2020年產業精準扶貧實施方案》,緊緊圍繞林果、藥菌、特色養殖、有機種植四大主導產業,確定了城郊三產融合區、皇冠農業田園綜合體、蒲河高效種養帶、洵河流域有機藥果帶、池河流域生態蠶桑、魔芋帶5大產業板塊建設。
結合群眾意愿,選定優勢項目。通過聽取群眾意見,對大多數群眾接受程度高的天麻、豬苓等種植項目,具有一定產業基礎的板栗、核桃、食用菌項目及近年興起的林麝、中蜂養殖等特色項目優先獎勵扶持,實現了群眾想發展什么就規劃什么產業。
結合全域旅游,實現產業與旅游建設相融合。筒車灣鎮七里村毗鄰筒車灣4A休閑景區,2016年以來,依托景區資源優勢,栽種160畝桃樹、櫻桃樹,流轉土地100畝建成油用牡丹園,抓好現有800畝板栗園綜合科管,基本形成山上板栗、山下桃樹牡丹的三大現代農業觀光園。華鑫上壩河有限公司在開發上壩河森林公園的同時,又在太山廟鎮胭脂村流轉土地300畝,建藍莓基地,發展現代旅游觀光農業。此外,該縣還創新消費扶貧模式,在北京、山東膠州、江蘇金壇、西安、安康設立農特產品消費扶貧總店,通過與當地消費市場對接,推動產業規模壯大和產品質量提高。
“三個覆蓋”增強發展信心
產業發展除了技術是關鍵外, 群眾普遍缺乏發展資金,對產業風險有一定顧慮。為此,寧陜縣通過技術服務全覆蓋、政策扶持全覆蓋、產業保險全覆蓋,為產業發展提供保障。
該縣利用現有技術人才資源,整合專家團隊、技術服務團隊、職業農民志愿服務團隊三支隊伍,組建產業脫貧技術服務110服務體系,深入鎮村田間地頭實地培訓講解,為貧困戶“點餐服務”,使技術服務覆蓋全縣群眾。2019年以來,三支隊伍以整村推進方式,開展培訓203場,培訓3845人次,入戶指導2742戶,累計覆蓋7842人次。
同時建立產業獎補和金融扶持政策,覆蓋全縣貧困群眾和經營主體,通過以獎代補提升全縣特色農業產業化經營水平。2019年到戶種養殖獎補、當年脫貧戶綜合收入獎補、食用菌獎補全部兌付到位。
針對農戶和企業對發展產業風險大的擔憂,該縣建立農業產業保險機制。在開展森林保險、畜牧養殖業保險基礎上,又將林麝、梅花鹿、魔芋、辣椒等納入風險補償范圍,并啟動農作物風險補償工作,有力推進了產業發展。2019年全縣建成市級魔芋繁育示范園2個,發展魔芋2.3萬畝;中藥材種植面積2.5萬畝,蜂蜜產量10萬公斤,較上年同期增長11.23%。
“三個提升”增加群眾收入
該縣通過提升產業質效、產業規模、群眾發展能力,進一步增強群眾發展產業信心,讓群眾收入得到穩步提高。
為提升產業質效,制定出臺《寧陜縣農業產業振興“十百千”工程實施方案》,籌集獎金6000余萬元,對農業目標及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和基礎設施及產業規模進行提質增效。計劃用兩年時間,實現農業產業園區化、特色化、規模化、品牌化、生態化、產業化、社會化發展。同時,培育壯大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利用“企業+基地+貧困戶”等形式,吸納貧困戶參與產業發展。
為提升產業規模,該縣聚力“藥、果、菌、畜”主導產業,著力打造5大農業產業示范帶、壯大10個產業化龍頭企業、建設100個農業產業園區、培育1000戶產業示范戶,大力實施產業振興“十百千”工程。培育了纖纖魔芋、綠寶有機大米、秦智核桃油、梨子園蜂蜜等龍頭企業,培育產業示范戶871戶。全縣新建核桃園7200畝,低產改造10200畝,林特園豐產管理6.5萬畝;發展食用菌960萬袋;新種植天麻、豬苓180萬窩、95萬窩;新增中蜂6000箱、林麝210只、梅花鹿120頭。覆蓋貧困戶3058戶9628人。
為提升群眾發展能力,該縣建立經營主體帶貧益貧機制,由經營主體帶動貧困戶發展產業,讓群眾發展產業能力明顯提升。目前全縣形成夢陽藥業、秦智核桃油、艾班卓、綠寶、黃波食用菌、榮庚、隆源、綠康農業、濱海等一批龍頭企業12家、農民合作社285個、家庭農場45個、集體經濟組織71個、市場主體336個,帶動全縣2838戶貧困戶8507人發展產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