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訊員 王小東
在寧陜縣龍王鎮河坪村提起“水娃子”,群眾都要比個“大拇指”,有時還來一句:“胸別代表證,心裝老百姓”。
水娃子叫楊德成,是龍王鎮人大代表,用群眾方言形容:手藝多、熱心腸、肯幫忙,50余歲的楊德成被村民親切地稱為“水娃子”。
“回頭一開春,就要平整秧田,漲水導致大堰頭的堰渠石頭都填滿了,有的地方都垮了,你能不能組織人疏通嘛?”河坪村河北組群眾前年冬天最關心的一件事。
“水娃子”聽在耳里、記在心里,回家一合計,第二天天還沒亮就挨家挨戶組織群眾“出勞力”,開始修堰渠。他自己的“石匠把式”也派上用場了,鑿石頭、運石渣、清淤泥……
在“水娃子”的帶領下,20余人熱火朝天的忙碌了一整天。“去年,稻子漲勢好得很,鐵爐壩的新米都賣3.5元,‘水娃子’功不可沒。”村民劉明財高興地說。
“我們胸前別的代表證,不是開會做樣子的,總要想辦法給群眾辦一些實事。”在代表小組聯絡會上楊德成堅定地說。像這樣看似不大,但群眾很急切的“小”事,“水娃子”今年搞了5件。
獨居老人王洪財是楊德成的聯系戶,去世的時候,2個外嫁女兒都不在身邊,楊德成里里外外張羅,連熬兩夜,農村青壯年外出務工,人手不夠,他帶頭蹚過初冬的河水,送老人上山。
事情料理完后,楊德成感冒了,在衛生室掛上了“吊瓶”,王洪財的女兒王小平心中過意不去,執意要封一個“紅包”表示感謝,但被楊成德果斷拒絕。
在河坪村群眾心中,家里的大小事“水娃子”就是他們最認真、最貼心的“金牌管事”。
“我雖然算個手藝人,但文化程度低,念書少,你代我寫一句話:橋面整好了,橋墩還要想辦法籌資加固,滿意度只能是基本滿意。”楊成德對龍王鎮代表聯絡站工作人員說。
村內的跨河鐵索橋,始建于1983年,是兩個組和安置點群眾的生產生活主通道,橋面多年未翻新,鋼索也松動了,人一走上去就搖晃得厲害,尤其是背東西的群眾和接送學生的家長意見很大。
“水娃子”收集大家意見后立即向河坪村委會、鎮人大主席團反映,鎮村在幫扶部門的幫助下對橋面進行了維護,更換了橋板。“現在這座老橋煥發了生機,夏天橋上乘涼觀光的人多得很。”村黨支部書記高忠滿對此非常滿意。
據悉,在龍王鎮像“水娃子”這樣“接地氣、辦實事”的人大代表還有不少,他們建言踐諾,緊貼民心,切實發揮人大代表作用,從需處入手,向實處發力,多途徑收集民情民意,積極獻言獻策,帶頭解決問題、發展產業、帶動群眾發展增收。僅2023年各級人大代表為全鎮辦理各類實事70件,協調解決問題40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