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訊員 陳力
“日高露曦原草緣,羊散如云滿川谷。”雨后瓦藍晴空下的山坡上,吳風軍趕著羊群覓食,看著這些羊寶寶,他臉上流溢著滿滿的微笑?此圃频L輕的背后,是他十年來的堅守和付出。
2009年,外出創業成功的吳風軍回到家鄉平利縣西河鎮鳳凰寨村,看到這里山好水好,但鄉親們日子仍過得緊緊巴巴,總想為鄉親們做點什么。經過反復考察、請教和論證,他發現白山羊耐粗飼,攀爬力強,適應性強,繁殖率高,早熟易肥,肉質細嫩鮮美,是山區群眾致富的好項目。說干就干,修路,建圈,買得白山羊28頭,剛過30歲的吳風軍一門心思當起了“羊倌”,把全部家底和精力投入其中。按照“品種優質化、養殖設施化、生產規范化、防疫制度化、糞污無害化、監管常態化”的要求,建設功能齊全的羔羊舍、育肥舍、種羊舍、分娩舍等圈舍6000平方米,流轉荒山荒地3600畝,實行時段性天然放養,并大面積種植苜蓿、甜高粱、黑麥草等優質牧草。為了實現糞便無害化處理利用,種植茶葉600畝、絞股藍200畝。
吳風軍本是一個大大咧咧的人,但對這些羊寶寶們卻有百般的“細膩和溫柔”。用青草、玉米、黃豆、麩皮等配料,他都親自上手。一個星期一次的圈舍消毒,三個月一次的驅蟲,春秋各一次的疫苗,分群管理和配種的時間,他都時刻記在心上,從未出現過缺少和延遲的現象。白山羊的羔羊成活率比較低,他虛心向專家請教,并查閱相關資料,實現精準控溫,掌握好母羊飼料的投放,增強免疫力,防止病變的發生,羔羊繁育密集的時候,他晚上不放心,每隔兩個小時都要起床看一次。
創業不忘本,致富帶鄉親。吳風軍采用“專業合作社+養殖場+農戶”的生產組織方式,把農戶鑲嵌進自己的產業鏈條中,共帶動帶動貧困戶62戶204人。不少鄉親們把白山羊領回家進行代養,養殖場進行疾病防控和技術指導,一年后,以高于市場價進行回收。57歲的郭道榮,每年代養2只白山羊,能有3800元左右的收入,在養殖場里務工收入15000元左右,不再為生計發愁,逢人便夸吳風軍的好。
十年艱辛,十年努力,養殖場里的白山羊由28頭增長到852頭,成為陜南白山羊品種選育、提純扶壯、育肥及銷售為一體的綜合性養殖場,被命名為“省肉羊產業技術體系陜南白山羊試驗站”和“陜南白山羊品種資源保護示范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