驚蟄后,陜南的茶農就要為茶季作準備了,陳尚福早早開始張羅著農忙招工的事情。
“農忙時,人手經常不夠,茶園要用人,糧油基地也不能缺人,我得早早把老伙計們招呼起來。”
陳尚福家住陜西省平利縣蔣家坪村。這里地處秦巴山區,村民有種茶的傳統。
陳尚福今年65歲,過去一家四口住在山上的土坯房里。“我們這兒家家戶戶都種茶,一方面是村民愛喝,另一方面是補貼家用。不過,以前誰也沒能因為茶葉致富。”他說。
“祖祖輩輩都是靠山吃山,不懂科學種植技術,更不懂現代市場,全憑經驗。”蔣家坪村黨支部書記寇清新說,過去,年輕人外出務工,留在家里的都是上了年紀的老人和孩子。要把茶產業做起來,真不是件容易的事。
那時,坐擁綠水青山的村民卻換不來金山銀山。
2020年春,習近平總書記來到蔣家坪村的鳳凰茶山,作出了“人不負青山,青山定不負人”的重要論述。
這句話如同雨露一般滋潤了蔣家坪的土地,也深深鐫刻在蔣家坪村人的心里,成為指引村民接續奮斗的行動指南。
要實現人與青山兩不負。這一次,人們向茶山要到了答案。
因茶興業——蔣家坪村把零散的茶園整合起來,或流轉,或承包,或讓大戶能人進行管理。很快,村里的新型經營主體就達7家,標準化茶葉加工廠2個,不到14平方公里的蔣家坪村茶園面積達2750畝。
因茶致富——“黨支部+企業+村集體+農戶”的利益聯結機制讓農民得到了實惠。學技術,學管理,學經營,村民有樣學樣;爻闪诵聠挝唬鑸@成了致富園,村民戶均增收5000元以上。
早在2017年,陳尚福一家就搬到了村里的集中安置點。這是一個緊挨村主干道的小區。兩個女兒出嫁后,老兩口住著兩室一廳的房子,不免感到孤單。貼心的小女兒陳雅梅專門給客廳的墻上掛滿了家人的照片。搬家后,陳尚福不再繼續種地,把家里的土地流轉給了一家茶企。
2020年,返鄉村民余治東建起了一個占地400畝的糧油基地。聽到這個消息,陳尚福主動應聘,在基地做管理工作。
過去,陳尚福最愛使的是農具;現在,他最常用的是一部智能手機。手機APP也好,微信管理群也罷,他的很多事情在手機上得到了解決。
解放了勞動力,還掙得比以前多,陳尚福常常感慨:“現在,我確實享到福了。”
不過,享福的不僅僅是他一個人。
正所謂一葉生,百業興。
隨著茶產業鏈的建立,蔣家坪村出了名,慕名而來的人也多了起來?尚碌膯栴}又接踵而至。
從山下到茶山的路太窄,山上停車位不夠,公共衛生間緊缺,農家樂的承載力低……
“這些問題不解決,茶旅融合、農旅融合的路就走不遠!”寇清新在村兩委會議上斬釘截鐵地說。
從2020年到2023年,蔣家坪村拓寬了景區公路,修起了寬闊的停車場,農家小院干凈整潔,文藝演出、民俗活動精彩紛呈……
“我們在蔣家坪村開辟了3條旅游線路,還和縣委黨校合作設置了一門黨課。除了游客,我們還可以承接研學、黨建、團建等活動。”平利縣兩山生態資源經營管理有限公司黨支部書記、董事長鄒謇告訴記者,目前已是3A級景區的蔣家坪村,去年實現了百萬人次的游客量。
茶旅融合的路子越走越寬,也給村里的年輕人創造了發展機遇。陳雅梅在村里就了業,成為蔣家坪景區的講解員。
“我對現在的工作特別滿意,除了可以照顧父母,每個月還有近4000元的收入。我這工作環境,也讓不少人羨慕呢!”陳雅梅笑著說。
搬進新家的陳尚福常在陽臺上遠眺。過去,他總懷念搬離的那片大山,現在,他愛俯瞰樓下,因為時不時能看見小女兒身著整潔的制服,帶著便攜式話筒,領著游客向鳳凰茶山走去。
(陜西日報記者 陳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