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訊員 胡鈴鈴
初夏時節,平利縣長安鎮洪福茶山的紅楓斑斕、石牛水街的煙雨氤氳,吸引著游客前來觀光休閑。
“我們這兒都是長安的特色菜,快進來坐!”一品長安私房菜老板劉萍熱情地招呼著前來用餐的游客。
長安鎮人居環境綜合整治中,黨員干部帶頭,群眾主動參與,從“清、拆、建、改、管”上下功夫,環境越變越美,來長安的游客越來越多。
“每周都有穿著紅馬甲的鎮村干部在我們這兒帶頭清掃,住在周邊的群眾看到后,不僅為他們豎起了大拇指,更是在他們來之前就對門前屋后清掃了起來。”中壩村村干部余懷東說。
長安鎮實施鎮屬及駐鎮單位衛生片區清掃工作機制,每周一、四對衛生責任區徹底清掃,各村(社區)督促農戶落實“門前四包”責任,手把手幫助群眾養成良好的生活方式。
老周是高峰村六組村民,兩年前的這個時候,老周的心情遠沒有如今這般暢快。
“不行!憑啥?就算要拆除土坯危舊房屋,搞老舊小區改造,咋不從別家開始?”那會兒,老周因為村里實施老舊小區改造和村干部起了爭執。“多虧了當時把這房子改了,開了農家樂,這兩年來鎮上旅游的人多了,還掙到了一些錢。”現在的老周就盼望著鎮上環境變好,吸引更多的游客。
看著老周因民居改造吃上了“旅游飯”,村里其他地方的殘垣斷壁、土坯危房,亂搭亂建的圈舍、柴棚、農具棚被拆掉了,原先沒有“松口”的六組住戶也都通過干部上門說、真情勸一一被打動,同意拆除土坯危房,著手拆舊建新后打造農家樂、民宿等旅游業態。
同樣因為改造人居環境走上致富路的還有興隆村的余大興。自己患有腦梗,兒子又顯少與人說話,思量再三,余大興看向了家里的一畝三分地。
房前屋后的院子被余大興變成了種植園,從當初的3畝地到現在已經發展到40畝,其中套種八月炸和石斛35畝、獼猴桃3畝、五味子2畝,去年掙了20余萬元。
余大興幸福地說:“現在家里的園子可是自己的寶庫,不僅美了環境,里面種植的寶貝更是養活了一家人。”
“以前這里的房前屋后大多是柴草堆、家禽圈、空閑地,現在都變成了有特色、有亮點的庭院經濟。余大興就是村里庭院經濟發展的典型。”長安鎮興隆村黨支部書記吳代友介紹。
通過政府引導,堅持因“院”制宜、自主發展、指導先行,長安鎮鼓勵農戶發展以高附加值農產品為主的特色種養殖、特色服務業、特色農產品作坊,打造一院一景、一戶一韻,讓房前屋后的方寸之地實現“大豐收”。
民居徽派風貌改造提升、人行步道鋪裝也是鎮上人居環境整治提升的重頭戲。
“我們即是邊關鎮,更是旅游鎮,時代在進步,長安要發展,民居風貌改造、人行步道鋪裝正當其時,不僅美化了住戶的外觀,更是為集鎮增添一道靚麗風景,加之政策這么好,我們義無反顧帶頭支持。”長安社區改造戶李兵邊指導工人噴涂真石漆邊說。
過去的長安集鎮街道排水管網不暢通、強弱電線路錯綜復雜、地磚破損,不僅影響了街道容貌,也存在不少安全隱患,人行步道鋪裝項目徹底解決了這些問題。
年初以來,長安鎮按照統一風格、農戶主體、項目獎補思路,同步啟動了國道沿線民居外立面、馬頭墻、門窗、屋頂等改造提升,通過干部“入戶宣傳對接、打造樣板住戶、全面鋪開改造”的總體思路,進一步鞏固文化旅游名鎮發展底板。
“村上說還要對我們家里的環境衛生進行評比呢,現在鄰里都把家里收拾得美美的。”中原村村民邱成香看著被自己收拾的整潔明亮的家,自豪地說。
為保持鎮域人居環境常態良好風貌,鎮上全面落實網格化管護制度,充分發揮網格員作用。壓實湖、河、林、路長制責任。制定鎮、村、戶衛生評比考核及對應表彰制度,通過選樹身邊先進典型,激發全鎮環境清理保護內生動力,營造人居環境共建共享共管氛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