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訊員 方青蕊
近日來,西安交通大學第二附屬醫院(以下簡稱二附院)駐平利縣洛河鎮水坪村第一書記馮靜坤,不停往返于西安市和水坪村之間,只為了對接今年的消費幫扶相關事宜。
“今年我們定下了當地山竹筍、烏骨雞和綠茶作為二附院的職工福利品,這些山貨都來自水坪村的農戶中,不僅能幫助他們增加收入,還能讓醫院的同事嘗到美味的‘山里貨’,兩全其美。”馮靜坤說,二附院“以買代幫”的方式已經開展近10個年頭了。特別是村成立股份經濟合作社以來,二附院以“股份經濟合作社+經營主體+農戶”的方式每年向當地合作的幾家經營主體收購近200萬元鮮竹筍、綠茶、土雞等特色農產品,幾乎覆蓋全村所有住戶,銷售利潤按照比例折算給村集體經濟,再用于完善村級基礎設施建設及股民分紅。
消費幫扶一頭連著農戶的“錢袋子”,一頭連著消費者的“菜籃子”。為切實打通農副產品消費市場,水坪村“四支隊伍”還在每年“五一”“十一”等節假日前,在二附院開辦“水坪村農產品展銷會”,年銷售額達20余萬元,讓農副產品搭上進城“直通車”,也讓農戶們致富增收,不愁銷路。
水坪村“以買代幫”的消費扶貧模式如今已然成了洛河鎮當地的“幫扶教科書”,但執行初期,卻也是困難重重。
“開始探索階段,我們‘四支隊伍’沒經驗,不知道如何包裝產品,農產品也多為農戶自制,質量上有所欠缺,購買量上不去,怕辜負二附院的幫助和農戶們的努力。”水坪村黨支部書記徐英軍坦言。
為了將消費扶貧的想法變為切實可行的措施,水坪村“四支隊伍”定期上門登記貧困戶農產品信息,在村委會為農戶們開展培訓,定標準、改包裝,積極動員群眾利用房前屋后閑置空地發展庭院經濟,培育茶葉、香菇、養蜂等特色產業,并提供技術指導,打造“產購銷”一體模式,還為行動不便的老人提供上門收購服務。功夫不負有心人,在一年又一年不斷地試行又改進中,一輪又一輪幫扶干部的出謀劃策下,水坪村消費幫扶的模式才有了現在的成效。
張付明便是惠及的群眾之一,他是個老實本分的莊稼人,在水坪村的動員下,也瞅準了占用土地資源少、投資少、見效快的“空中農業”——蜜蜂養殖。得來的蜂蜜除零售外,盡數被水坪村股份經濟合作社收購,人均年收入提高了2000余元,輻射帶動10余戶周邊群眾養殖蜜蜂。
“村上去年在我這兒收購了170多斤蜂蜜,不用擔心銷路,我還打算今年從120箱分到200箱,再擴大一下養殖規模呢,這日子啊是越過越好!”正在進行分蜂作業的張付明笑著說道。
近年來,水坪村“四支隊伍”立足本村資源優勢和特色,大力發展魔芋、菌菇、養蜂等特色產業,走深走實消費幫扶模式,彌補了以往資金幫扶的單一模式,變“輸血”為“造血”,實現貧困地區農副產品與市場需求地有效對接,既緩解了農副產品的銷售壓力,促進了特色產業發展,又增進了幫扶單位、鎮村干部與農戶的感情交流,讓群眾持續增收的同時也充實了村集體經濟。
據悉,2023年通過消費幫扶充實村集體經濟30余萬元,用于修繕水毀河堤7余處,新建河堤150余米,村集體經濟分紅103戶共計165500元,以“銷”助農,讓水坪村成了有“真水平”的村。
推進消費幫扶,基礎在于產業。不僅僅是水坪村,整個洛河鎮近年來在產業發展上下真功、求實效。近年來,洛河鎮按照“適度集約、連片種植、大戶培育、品牌塑造”的整體產業發展思路,依托黨建引領強、資源稟賦好、集體經濟優、大戶園區多的優勢,按照“政府搭臺、村委唱戲、集體獲利、群眾增收”的路子,統籌規劃部署,指導各村確定貼合實際的產業發展項目,通盤考慮,完善全鎮產業配套基礎設施,為產業興旺搭好支柱、建好平臺。憑借豐富的自然資源優勢,以茶飲產業為主導,因地制宜融合發展富硒糧油、中藥材、魔芋、食用菌、養蜂、養雞等特色產業。
沿著黃洋河畔望去,便是平利縣洛河鎮安壩村富硒糧油生產基地,成片的稻田綠意連綿、生機盎然,綠色波浪形成一道亮麗的風景線。洛河鎮遵循因地制宜、因村制宜的原則,著眼低山丘陵一帶發展茶葉、油菜,平原壩子一帶發展富硒水稻、玉米大豆,高山林地一帶發展精深加工中藥材和林下經濟,逐步形成優勢互補、各具特色、良性循環的發展新格局。據悉,該鎮2024年提質增效茶園5000余畝,玉米大豆復合種植4000余畝,發展蜜蜂5500余箱,新建一條大宗茶生產線。
“下一步,洛河鎮將努力實現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的目標,持續鞏固區域布局合理、產業特色鮮明、經濟效益顯著的融合式產業發展體系,不斷壯大村級集體經濟,充實‘米袋子’‘菜籃子’。”洛河鎮鎮長張先耀說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