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訊員 熊彬彬
近日,住房城鄉建設部網站公布第五批列入中國傳統村落名錄的村落名單,安康市2個,其中的長嶺村位于石泉縣熨斗鎮。千年古鎮與國家4A級景區在長嶺村境內的依傍,為傳統古村落插上騰飛的翅膀。
在名錄名單公布之后,長嶺村因交通局限、宣傳缺乏、陳設落后等諸多原因引起的旅游低迷一時間興旺了起來,諸多攝影愛好者與游客紛沓而至,逛古鎮、觀燕翔、賞人文,這個沉寂千年的村莊,即將開啟特色旅游新篇章,撬動旅游扶貧新密碼。
鄉村蝶變讓“窮根”長出“搖錢樹”
“原來在家種地沒什么收入,就外出打工,干過建筑,下過礦,一年到頭也存不下幾個錢,后來回家之后發現來燕翔洞旅游的人很多,我做菜手藝不錯,就回來在自己家里開起了農家樂,時間自由了,錢也能攢下來一些,在長嶺村被評選為國家級古村落之后,我們的生意更好了。”江天銀說道。
江天銀是熨斗鎮人大代表,也是長嶺村的貧困戶,小橋、流水、老房子的天然優勢也是他窮苦的根源,陰差陽錯開辦的農家樂讓他在18年就脫了貧,當年一心想拔除的“窮根”如今卻長出了“搖錢樹”。
和江天銀情況類似的李康也是長嶺村村民,家里因為有孩子上學,丈夫塵肺病,自己只能打零工,家庭入不敷出,被評為貧困戶,搬到安置點居住的她,開起了農家樂,景區來往游客稱贊她樸實真誠的待客之道,農家樂回頭客越來越多,李康也在2017年如期實現脫貧。
四口之家吃一桌分量充裕的兩葷三素收費不到100元,誠信經營的理念和堅持使用原生態新鮮素材的古村落農家樂,既保證了舌尖上的老味道,也為自己迎來諸多回頭客,讓過去摩肩接踵的繁華老時光復活。
文化傳承讓“傳統”助力“新時代”
石泉縣熨斗鎮位處三縣交界處,距今千年歷史,是古代進川入陜的必經之地,驛站繁榮的貿易造就了不衰的文化。老街的古戲樓,漢曲小調在歲月的洗禮里經久彌長,如今,演變成特色民歌惹得群眾喜愛有加。熨斗民歌極具當地特色,在祖祖輩輩的耳濡目染下,民歌被視為文化瑰寶。
為助推傳統文化傳承,熨斗鎮連續舉辦兩屆山歌培訓班和山歌比賽,一大批傳統文化愛好者變身民歌達人,用古樸鏗鏘的音調和通俗易懂的語言將身邊的故事唱出來,既宣傳弘揚了優秀本土文化,也提升了民眾的文化自豪感和保護本土文化的自覺性。
“山歌王子”袁開銀在竹筏上為來訪游客擂鼓助興唱山歌,悠長的歌聲獲得接連喝彩,讓游客耳畔一亮的歌聲也成為助推旅游興旺的有力臂膀之一。
在新民風建設大力推行以來,長嶺村文化站硬軟件設施齊增,文化服務功能更完善。安置點悠揚的笛聲、清脆的嗩吶聲,為“小聚居”變為“大雜居”的古村落提供更多文化娛樂活動,搭建了更大的舞臺,讓“傳統民俗”助力“新時代”。
旅游產品讓“脫貧”有了“新引擎”
長嶺村在產業發展“一村一品”的大力打造下,合作社借助長嶺大峽谷環閉的特色氣候,因地制宜,采用古法種植發展起了大米,既整合了零散的資源,也催發村莊內在潛力,生產的無公害稻米以高于市場價2倍的價格簽訂訂單,被西安企業包銷收購。
長嶺村的電子商務服務站與燕翔洞景區、熨斗老街相鄰,獨特的地理位置加上親民的價格、可口的味道,讓在這里經營小店的80后夫婦年收入10萬以上。
“很多游客買了我們的東西之后,都會通過我們貼在商品上的二維碼添加微信,繼續回購,我們偶爾在朋友圈發一發就能有訂單。”負責人呂勇說,自己參加過很多次免費電商培訓班,這些累計起來的游客就是自己的“大數據”,想讓“大數據”發揮價值就要做好產品,有了好產品“數據”才能“回頭望”。
高山黑豬臘肉、特色豆腐乳、竹筒酒、野生竹筍、黑花生、血粑粑等諸多極具本地特色的美食通過這家小店銷往全國各地。出售的特色農產品都是收購本地的“土貨”,干土豆片等只需要簡單晾曬工藝的都是農戶自己加工好直接收購,臘肉等工藝較為復雜的就回收農家豬肉統一加工,保證口感鮮美,衛生達標。
在旅游產業的帶動下,長嶺村電子商務服務站約與100家貧困戶之間達成長期收購協議,為農戶脫貧帶來新引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