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大清早,石泉縣云霧山鎮松樹溝村村民蔣書華就坐著輪椅來到窗邊,眼巴巴地看著門外那條蜿蜒的公路,像是在等待著什么人的到來。
伴隨著一聲摩托停住的響聲,一個莊稼漢徑直走向屋內,老蔣連忙迎了上去,說道:“吃早飯沒,我才熬了稀飯。”來人推辭了一番,拿出隨身攜帶的剃頭刀,倒了一盆熱水,推著老蔣來到鏡子面前,十分鐘的時間,老蔣原本凌亂的頭發就變得井然有序,精神也煥發了不少,看著鏡子里的自己,老蔣握了握來人的手,兩人相視一笑,像是一對父子……
過去的十多年時間里,這樣的場景每年都會發生十幾次,而這位為老蔣理發的莊稼人也不是老漢的兒子,他叫蔣道軍,是松樹溝村一名地地道道的莊稼漢。從1979年開始,眼看著鄉親們為了理發要走幾十公里的山路,年僅17歲的蔣道軍自學了理發這門手藝,農閑了就為村民義務理發,而這一干就是40年。
翻山越嶺,為了鄉親少跑路。松樹溝村地處大山深處,很多村民都居住在山林深處,交通條件十分落后。為了給村民理一次發,蔣道軍每次都得帶著他的剃頭刀和其他器具走上幾十里山路,翻山越嶺、涉險過河更是家常便飯。用他自己的話說,“又搭工,又搭料,為的就是讓鄉親少跑路。”
遇到家庭十分困難的鄉親,蔣道軍還主動為他們家中的大事小事操心。誰家養的牲口生病了,他主動為他們醫治;誰家遇到農忙做不過來,他主動下地幫忙;誰家遇上個紅白喜事,他也熱心地為他們張羅操辦。
1996年,村民蔣道友因病逝世,原本就一貧如洗的家庭根本無力負擔喪葬的費用,得知此事的蔣道軍自己掏錢,多方求助,主動幫助他家置辦了壽材和宴席,讓這個家順利渡過難關。
年近七旬的村民柯昌福是個盲人,老伴兒和小兒子智力都有問題,家中的幾畝薄田種起來十分困難,全家生活就僅僅靠著大兒子外出打工的收入。在一次義務理發的過程中,蔣道軍了解到這一情況,遇到農忙時,他就主動幫他家種田收糧。這一幫就又是十幾年。
義務理發的44個年頭里,蔣道軍始終堅持著一條原則,那就是絕不收錢。每當鄉親在理完發后要掏錢的時候,他總會拒絕道:“我不收錢,這是答應了大家的,我的手藝比不上正經理發師,都是鄉里鄉親的,只要你不嫌棄我手藝不好,我給你理一輩子頭發!”簡單樸實的話語飽含著他對鄉親們深沉而無私的愛,這一把剃頭刀剃去的不僅僅是凌亂的頭發,更剃去了人與人之間的芥蒂與隔閡,讓鄉親們的心離得更近了。
年歲大了,但義務理發還要堅持下去。如今,蔣道軍已是六旬老人,40多年的滄桑歲月雖然染白了他的頭發,但并沒有改變他熱心助人的初心。一雙兒女已長大成人,參加了工作,長年有病的妻子身體也在慢慢康復,家庭的負擔沒有以往那么重了。他買了一輛電動三輪車,農忙時運送農產品,農閑了就幫別人送點東西,幫人理發時也可以開車到家。他經常說:“我的年歲雖然大了,身體也沒有從前好了,很多山路爬不動了,但義務理發我會一直堅持下去。”他是這樣說的,更是這樣做的,40多年來,他為鄉親們義務理發達一萬余次,松樹溝村的每一寸土地都留下了他充滿愛心的腳步。
“一個人做一件好事容易,難的是做一輩子好事。”蔣道軍這位普普通通的莊稼漢卻做到了這一點,一路走來,讓蔣道軍能夠堅持至今的不竭動力不僅僅來自他那博愛的胸襟,更來自鄉親們的感恩懷德,那把陳舊的剃頭刀正是他數十年如一日愛心之路的最好見證。
(石泉縣文明辦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