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網訊(通訊員 孟少猛 嚴楨)近年來,石泉縣始終把“三農”工作放在重中之重,以深化改革創新為突破口,激活農業發展新動能,探索深化農業農村改革創新路徑,加快推動農業農村現代化高質量發展,持續推進鄉村全面振興。
筑牢糧食安全防線,守住耕地這個“命根子”。全面推行“田長制”,堅決遏制耕地“非農化”、防止“非糧化”,通過整治土地細碎化,整合利用2600余畝小田變大田,累計建成高標準農田6.19萬畝,整治撂荒地800余畝,切實扛牢糧食安全主體責任。今年,全縣糧食播種總面積達24.18萬畝,預計產量6.28萬噸,超額完成年度任務。其中完成玉米9.38萬畝、水稻3.98萬畝、豆類2.58萬畝、秋季油菜育苗7.24萬畝……一串串數字的背后,是該縣對耕地紅線和糧食安全的執著堅守。
創新聯農帶農機制,壯大集體經濟“硬實力”。持續深化農村“三變改革”,大力發展集體經濟、庭院經濟、聯農帶農經濟,深入推行“支部聯建、產業聯盟、資源聯享”模式,積極開展集體經濟“消薄培強”攻堅行動和農村集體經濟合同清理規范專項行動。通過強化“三資平臺”管理、加強帶頭人培訓、用活政策激勵等措施,引導各村自主發展產業、盤活資源、村企合作、發展鄉村旅游,將2.8萬余農戶牢牢鑲嵌在產業鏈上。目前,全縣村集體經濟經營性收益全部達到10萬元以上,其中50萬元以上的村達15個,為鄉村振興注入了強勁動力。
聚焦特色產業升級,打造鄉村振興“新引擎”。堅持以富硒食品預制菜首位產業為引領,持續壯大桑畜菜等主導產業,通過擴大種養規模、培育新品種、建設預制菜基地等措施,推動特色產業提質增效。以全國農村綜合性改革試點縣為統攬,突出蠶桑傳統優勢產業,在池河鎮開展項目試點,啟動建設蠶桑工坊項目,推進蠶桑產業鏈改造提升、數字化賦能、蠶桑品種選育及核心技術攻關研究“齊步走”。全年穩定桑園面積7.6萬畝、養蠶發種8.4萬張、蠶桑產值增加1000余萬元,完成蔬菜種植面積8.52萬畝,豬、牛、羊、家禽飼養量分別達10.9萬頭、3.66萬頭、6.52萬只、125.3萬羽,新發展稻漁綜合種養2500畝。蠶桑標準生產技術集成創新與推廣工作獲得陜西省農業技術推廣成果二等獎。
鞏固脫貧攻堅成果,繪就鄉村振興“新畫卷”。嚴格落實“15345”防返貧動態監測幫扶機制,健全完善網格化監測體系,采取“線下”網格排查、“線上”預警監測手段,織密防返貧監測和民生兜底保障安全網,確保不發生規模性返貧。學習運用“千萬工程”經驗,以建設宜居宜業和美鄉村為抓手,扎實推進6個省級“千萬工程”示范和19個市縣重點村創建,安排資金780萬元科學編制,涉及91個村的39個“多規合一”實用性村莊規劃,集中財力抓好縣鎮村三級聯創,示范帶動鄉村全面振興。緊扣“清拆建綠管”,常態化開展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持續深入推進農村廁所、污水、垃圾“三大革命”,全年完成改廁554戶,新改建戶用衛生廁所6566戶、普及率93%,配套建設鄉村旅游公廁57個,建成村級污水處理站46處、區域性垃圾填埋場4個,實現城鄉人居環境一體化整體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