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康新網訊 通訊員 王妮娜) “錫欽啊,跟我們回家了”。8月22日早9點,旬陽南站,74歲的夏玲瓊老人,緊握著前來送行武警官兵的手,激動地熱淚盈眶,不停地說著“謝謝,謝謝”。在武警官兵的一路護送下,夏玲瓊和王碧華母女,即將帶著王錫欽烈士的骨灰,踏上返回上海的列車。英雄歸兮,母女倆39年來未完成的夙愿終于實現。
王錫欽,男,1938年7月出生,漢族,原籍廣東省英德縣滄洸東村人,中國共產黨員。在北京鐵道學院畢業后于1965年10月分配入伍,成為中國人民解放軍五八四八部隊七一分隊的一名技術員。1971年十二月,為加速戰備施工,上級發出了“大戰十二日,以優異成績迎接七二年元旦”的號召,王錫欽在身患嚴重胃潰瘍的情況下,仍積極響應號召,爭分奪秒、日夜奮戰在修建襄渝鐵路的戰線上···
1974年12月26日下午五時,正在旬陽隧道洞口負責調度時,王錫欽發現二號電瓶車很長時間沒有出洞,造成了運輸堵塞,怕影響工程進度,焦急萬分的王錫欽坐上了一輛電瓶車駛向洞內,在燈光昏暗的路段,與洞內的斗車相撞,王錫欽同志被斗車上的圓木猛烈撞擊到胸部,搶救無效后光榮犧牲。
在五八四八部隊政治處撰寫的“王錫欽烈士事跡簡介”中,我們能看到在黨的培養和教導下,王錫欽同志從一名普通士兵逐漸成長為一名優秀共產黨員的光輝歷程,他虛心學習,甘當群眾的小學生;他樂于助人,積極幫助落后學員補習功課;他見義勇為,跳入渾濁洪水中救起落水同志黃福章,自己卻昏死過去···這一切行動,都深刻印證了王錫欽同志在日記本上寫下的“干革命那怕流血犧牲,建設祖國何畏艱難困苦”堅定決心和信念。
青山處處埋忠骨,何須馬革裹尸還。英雄犧牲后,安葬在旬陽縣下菜灣烈士陵園,三十九年過去了,經上海市浦東新區民政局與旬陽縣民政局銜接確認后,王錫欽母女于2013年3月27日來到旬陽,在縣民政局負責人的陪同下,首次祭拜了長眠在烈士陵園的王錫欽,完成了王錫欽家人多年的心愿。同年8月20日,經多方精心安排,王錫欽妻女再次來到旬陽,親眼目睹了王錫欽烈士墳墓的開挖、火化等系列工作,并順利辦理了將烈士骨灰遷往上海市浦東新區川沙烈士陵園的相關手續。英雄,終將踏上“回家”的路。
旬陽,這塊具有光榮傳統的革命老區,這片先烈熱血染紅的英雄之地,現有烈士陵園7處,紀念館1處,零散烈士墓地50余處,安葬著各個革命時期特別是襄渝鐵路建設時期犧牲的革命烈士295人。
雖然英雄已逝、歲月流轉,但是共和國沒有忘記,人民沒有忘記。根據民政部辦公廳、財政部辦公廳《關于申報2013年零散烈士紀念設施搶救保護項目的通知》,縣民政局結合實際情況,進行科學周密調研,編制《旬陽縣2013年零散烈士紀念設施搶救保護實施方案》,將對我縣零散烈士墓的遷建。擬將原下菜灣烈士陵園、小河北烈士陵園、段家河烈士陵園、棕溪烈士陵園、蜀河大河南烈士陵園、蜀河火車站烈士陵園、蘭灘烈士陵園等7處烈士陵園安葬的295穴零散烈士墓統一安葬到規劃建設中的旬陽烈士陵園,由原來的7處變為一處。同時,加強零散烈士紀念設施建設。在2007年,旬陽縣委、縣政府投資2400萬元遷建紅軍紀念館,新館占地58畝,一期工程已經全部完成;2013年3月,旬陽縣烈士陵園開建,預計將投入1000多萬元。通過一系列舉措,告慰革命先烈、安慰烈士親屬、教育廣大群眾、弘揚烈士精神。
真實還原烈士的歷史,是一種最好的銘記。目前,旬陽縣民政局主動作為,完成了對轄區所有烈士紀念物和散葬烈士墓進行了普查,摸清了數量、位置、管理現狀等,完成了資料收集、整理、拍照和建檔工作。同時,對照烈士英名錄等檔案資料,對每位烈士的姓名、出生日期、參軍時間、參加的戰斗、犧牲的時間和地點等情況逐一核對,并對有關缺項進行補充和完善,登記造冊,建立完善信息、圖片檔案,確保做到不漏、不重、不錯,完成了對全縣所有零散烈士墓進行了全方位普查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