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訊員 石曉紅
日前,陜西省文化和旅游廳下發通知,公布全省非遺特色示范縣(市、區)、示范鎮、示范街區名單,旬陽市榜上有名,入選全省非遺特色示范市。這是旬陽非遺文化保護傳承先后取得“小戲之鄉”“民歌之鄉”“漢劇之鄉”“陜西省民間藝術之鄉”“省級歷史文化名城”之后的又一張靚麗名片。
△ 神河懶龍
旬陽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豐富多樣,近年來,旬陽市按照“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傳承發展”的工作方針,深入挖掘非遺文化內涵,堅持保護與開發、傳承與創新并重,多方面挖掘整理、多渠道宣傳推廣、多方式培訓傳承、多技術創新研發,全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傳承工作扎實推進,成效顯著。目前,已成功申報“旬陽民歌”國家級非遺代表性項目名錄1項,“道情皮影戲”“蜀河八大件”“傳統木刻版畫”等省級非遺代表性項目名錄8項,“旬陽牌鼓”“民間社火”等安康市級非遺保護項目名錄29項,“紅軍老祖的故事”“旬陽曲子”等旬陽市級非遺保護項目80項;有國家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1人、省級3人、安康市級21人。已成功申報旬陽拐棗酒釀造技藝、蜀河八大件制作工坊、旬陽傳統木刻版畫專業合作社等省級非遺工坊3個,旬漢食品廠、百年酒店、農民版畫合作社等安康市級非遺工坊6個。
△ 雙彩車
保護為先,讓非遺“興”起來
旬陽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非遺保護傳承工作,把文化品牌作為推進“興文強旅”戰略的重要舉措,將非遺保護寫入“十四五”文化發展規劃,一直以來,旬陽市堅持保護傳承為先,采取加強領導、加大保障、加強監督等舉措,建立起完整的國家、省、市、縣四級保護名錄體系和數據庫。將非遺保護經費納入財政預算,確保資源普查、資料征集、瀕危項目的搶救、保護、申報等方面的資金保障,并通過政策引導、調動社會團體、企業和個人的積極性,多渠道籌集資金,鼓勵和支持社會力量積極參與非遺保護傳承工作。同時,進一步細化和完善考評機制,建立工作臺賬,加大督查力度,確保各項保障措施落到實處。
△ 蜀河燒獅子
豐富載體,讓非遺“活”起來
旬陽市加強非遺傳播陣地建設,積極打造非遺展廳和傳習所,為群眾提供互動、體驗等服務,在市非遺館展廳內,種類多樣的展品吸引游客和群眾駐足觀看。展示的蜀河八大件、雙彩車、漢調二黃等非遺項目,成為宣傳和推廣當地非物質文化遺產優秀項目的重要窗口,讓市民群眾以休閑娛樂的方式了解本市非遺文化。21個鎮均成立了非遺傳習所,健全完善了各類非遺社會化傳習基地,全市每年傳習人數達到萬余人次。利用傳統節日、文化和自然遺產日以及送戲下鄉等,組織開展主題鮮明、內容豐富、形式多樣的非遺項目展演、展示和比賽活動,重點保護和傳承以旬陽民歌、漢調二黃、民間社火、旬陽版畫、道情皮影、旬陽曲子等具有地方特色的非遺項目,為廣大群眾提供技藝交流和展示平臺,讓更多的人感悟非遺的獨特藝術魅力。近年來,組織舉辦了春節系列文化旅游活動、旬陽民歌大賽、農民文化節、漢調二黃票友大賽、道情皮影展演、“山水安康·大美榆林”陜南.陜北民歌交流展演、“百姓大舞臺”(龍舟季)群眾文藝演出、非遺“五進”等活動,以展演展示促非遺保護傳承,讓群眾零距離認識非遺、觸摸非遺、了解非遺、珍愛非遺,豐富人民群眾精神文化生活的同時,增強保護意識。
△ 蜀河古鎮傳唱漢調二黃
培訓交流,讓非遺“傳”起來
旬陽市結合市情實際,創新非遺人才培養模式,采取“走出去、引進來”“短期+長期、線上+線下、重點+普及”等方式,組織開展旬陽民歌、漢調二黃等非遺采風座談活動,邀請漢中、安康各縣區和旬陽當地優秀傳承人進行交流座談;選派優秀民歌手外出參加交流學習;旬陽民歌、旬陽民歌廣場舞、旬陽牌鼓、旬陽傳統木刻版畫、旬陽禮饃、撥畫制作技藝等非遺培訓實現常態化,年均舉辦非遺培訓班10余期,培訓人員千余人次;組織舉辦非遺文化進校園活動,實施“百千萬”文藝人才培育暨“非遺新苗培育工作”,選拔學員150余名,創作、改編適合學生傳唱的《游子吟》《少年強》等旬陽民歌和漢調二黃作品20余首,培育一批優秀非遺新苗,為非遺文化傳承發展厚植人才基礎。
△ 非遺人才隊伍培訓
打造精品,讓非遺“亮”起來
旬陽市致力于國家級非遺項目旬陽民歌的傳承、弘揚和創新,組織編排《姐兒生得白漂漂》《包胡椒》《紅漆板凳》《蘭草花》《姐兒十七八》《郎不約姐姐不來》《送表哥》等非遺項目及文藝節目參加省市舉辦的各類展示演出活動;繼大型原創民俗歌舞晚會《蘭草花兒開》之后,又創新推出大型法治民歌劇《村官巧斷家務事》、大型紅色原創民歌劇《紅軍老祖的故事》等舞臺藝術精品,使旬陽民歌傳播空間和文化影響力日益擴大。如今,旬陽民間文化資源與現代藝術有機結合的大型民歌劇《村官巧斷家務事》《紅軍老祖的故事》已在省市縣上演,憑借較強的地域文化特色和受眾面,已經成為旬陽的一張靚麗文化名片,推動著旬陽民歌這項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的傳承發展。
△ 大型紅色民歌劇《紅軍老祖的故事》
宣傳引導,讓非遺“火”起來
該市充分利用網絡媒體、展覽展示、宣傳片、宣傳冊、宣傳欄等方式,大力宣傳非遺保護傳承工作。設立文化館微信公眾號,建立數字服務平臺非遺資料庫,利用數字平臺對旬陽民歌、蜀河太平燈、蜀河雙彩車、蜀河八大件、旬陽道情皮影、旬陽八步景、拐棗酒釀造技藝、旬陽傳統木刻版畫8個省級以上非遺保護項目和6個安康市級非遺扶貧就業工坊進行圖文、視頻宣傳,讓廣大群眾打開手機就能了解到生活中各類非遺保護項目。同時利用文化館數字服務平臺推出“百姓微課堂”視頻,將道情皮影、旬陽禮饃、木刻版畫、旬陽撥畫等非遺項目通過微信公眾號開展線上培訓活動。每年文化和自然遺產日期間,市非遺保護中心、文化館都會舉辦非遺法規及傳承保護成果宣傳展覽活動,將非遺法規及市內非遺項目制作成展板,與“多彩非遺·美好生活”全市非遺保護項目系列線上宣傳推廣活動同步進行,在祝爾慷廣場、麗都小區、神河中學等地進行宣傳展示,教育引導廣大群眾積極參與文化遺產保護,提高民眾保護文化遺產的積極性和自覺性。
△ 非遺進校園
融合發展,讓非遺“潮”起來
該市堅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動非遺與旅游深度融合,持續利用非遺資源發展鄉村旅游等業態,全市開展的非遺項目進機關、進社區、進校園、進企業、進景區“五進”活動,將非遺融入到吃、住、行、游、購、娛等旅游全要素之中,讓游客在居民樓里能夠聆聽傳統曲調、品嘗傳統宴席、觀賞傳統工藝、品味非遺文化,讓人們近距離欣賞、體驗、感受旬陽非遺文化獨特的魅力;同時積極探索“非遺+產業”新路徑,形成城鄉產業發展新模式,通過“非遺+線上直播”等方式帶動村民居家就業增收。采取市場化、產業化發展模式,將非遺元素融入生產生活,在旅游景區建立省級非遺項目旬陽傳統木刻版畫體驗館,開發推廣版畫旅游紀念品,開發游客體驗項目,讓游客在充分了解版畫的同時,體驗動手制作版畫的樂趣。已在構元、蜀河、仁河口、金寨、紅軍等鎮旅游景點建立了版畫體驗和銷售網點,帶動當地群眾就業增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