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訊員 汪海玉
春日瀛湖,綠意濃濃。一排排的蜂箱整齊地排列在瀛湖鎮的各個村組,一群群蜜蜂飛舞在山野的花叢中。“老李,最近蜜蜂繁殖了沒有,最近正是蜜蜂繁殖迅速的季節,要記得常查看,繁殖得快了,記得要分箱。”看蜂、搖蜜,個頭不高的八零后小伙子郭國磊正在查看付家扁村蜂農的蜂箱,孜孜不倦。
漢濱區瀛湖鎮不僅是一塊旅游寶地,同時,也是一個綠色的“寶庫”。瀛湖鎮地處國家級4A旅游景區,下轄1個社區26個村,境內擁有桂花、拐棗、酸棗、茶葉等千余種植物,森林覆蓋率達67.6%,山高林密、溪深水清,是豐富、環境優越的天然蜂場。
曾經的瀛湖原生態養蜂、古法釀蜜久享盛名,但在如今的新時代下,傳統的養蜂方式已經不再適用,規模小、技術含量低、產量也低。近年來,這里的養蜂產業發展幾乎停滯不前。
為使傳統產業煥發生機,2016年,在全區脫貧攻堅的關鍵時期,三代養蜂的郭國磊積極響應國家號召,考察全國多地后,選擇養蜂產業,并成立了安康市漢濱區山野老農蜂業農民專業合作社,專門從事中華蜜蜂養殖、生產、加工為一體的合作經濟組織,帶動鎮內15個貧困村建檔立卡戶126余戶440人,養殖中華蜜蜂5000群。建成了一條年產500噸天然富硒蜂蜜生產線,年實現凈收入400萬元。依托西北農林科技大學、西北大學、安康學院、安康富硒研究院等科研機構和高校資源,打造集養殖、加工、銷售為一體的全產業鏈扶貧新模式,從而將整個蜂蜜產業快速推動起來。
“我們合作社推出了多種的合作模式,比如說農戶可以自己養,我們免費提供技術指導,我們統一收購,統一銷售。還可以代養,農戶買來的蜂,集中在我們這兒養。”郭國磊說。“通過簽約脫貧戶,引導帶動有勞動能力的貧困戶發展養蜂事業。采取分散養殖與統一回收管理的方式,高于市場價回收蜂農的原蜜再進行包裝銷售,讓蜂農零風險養殖,對蜂農進行資金、技術支持,在價格上兜底,保證資金入股的貧困戶每年得到分紅。”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產業給養蜂的人們帶來了增收和致富的喜悅。家住付家扁村7組的李大柱,早就脫貧了,日子也過得紅紅火火。一向閑不住的李大柱,聽說今年養一箱還有500元補助的好政策,合作社還有補助,蜂蜜合作社來統一收購,統一銷售,自己不勞半點神,他還不猶豫地養了十來箱。“預計今年靠養蜂,一年收入近萬元。同時我再養些雞,從中還可以賺到兩三千元,現在國家的政策好,我們的生活一年比一年好,越來越有盼頭了,日子像蜂蜜一樣甜。”李大柱信心百倍地說。
截至目前,瀛湖鎮建立種蜂養殖基地22個,在漢濱區多個鎮辦都有山野老農蜂業農民專業合作社的蜂場,主產有百花蜜、冬季枇杷蜜等品牌,產品遠銷上海、北京、西安等地。在發展養蜂的同時,還做有其它的農副特產,野生牛肝菌、黃刺菌、枇杷花茶、芝麻香油、茶葉等同時發展起來,盤活集體經濟一盤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