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訊員 屈志明 江濤
“這才是真金不怕火煉。”2022年年末,鎮坪縣鐘寶鎮中藥首位產業驗收組在測量張明禮家的黃連面積時發出感嘆:“2070畝,只少不多。”
張明禮的家位于鎮坪縣鐘寶鎮東風村“水簾洞”,早些年因此地有一處經流不息的瀑布和深不見底的溶洞而聞名,現在更因一片“養在深閨人少識”的千畝黃連而被越來越多的人知曉。
1994年,時任原青林村村委會主任的張明禮,萌生了帶領全村村民種植黃連的念頭。“歷朝歷代都在種又不是假的,巴山藥鄉的名號也不是吹的。”就是這樣的判斷,讓張明禮堅信發展黃連是個好產業,而這一想法終于在2007年得以真正付諸實踐。
剛開始,鎮坪當地還沒有富余的黃連種子,張明禮便到隔壁的湖北省豐溪鎮“水桶溝”購買黃連良種。“15元一斤的種子,當年就育了將近500畝苗圃。”發展的眼光和過人的膽識,讓他敢于做出如此大的投入,而這一干就是十六年。“到現在,不算自己的勞力價值,單是現金已經投了將近500萬元。”張明禮動情地說。
鎮坪黃連之所以被認定為國家地理標志產品,主要是因其超高的黃連素含量,這得益于鎮坪優良的原生態種植環境和傳統的林下種植技術。一朝播種、八年長成,長時間的生長周期也“勸退”了不少意向者。當問及為何能夠堅持十六年不放棄時,張明禮表示,他種黃連從不“貪大求快”,每年200畝左右的自繁自育方式,既能維持正常面積增加,又能節省很大一筆額外開支。
從張明禮的家,沿山路步行到“木扒塆”黃連主要種植基地只需要40分鐘,但要想走完“三大片區”,還需要2個小時。叢林間的黃連一望無際,遠超常規種植周期的它們,卻從未被開挖過。每每聽到這樣的驚嘆時,張明禮總是會解釋道:“鎮坪黃連,種得越久越珍貴,我要往20年以上種。”
每年五月,是張明禮最忙碌的時候,墨色的黃連結出了翠綠的種子,在薄薄的外殼保護下顯得分外“嬌弱”。“摘種子時,要用兩根手指向上夾著黃連桿,輕輕折斷,不然種子就會掉落出去。”張明禮手把手向工人們演示著,年近70歲的黝黑臉龐上是藏不住的喜悅神情。
現在,張明禮的兒子慢慢從他手中接過了這兩千余畝的黃連產業,正式成為延續十六載事業的第二代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