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訊員 夏國月
群山簇擁,云霧縈繞。盛夏,走進鎮坪縣曙坪鎮興隆村,錯落有致的樓院與周圍的萬木蔥蘢、鳥語花香融為一體,泥土芬芳,這座藏身于大曙河畔的小村莊靜謐安詳,仿若陶淵明筆下的“桃花源”。
興隆村,雖然名叫“興隆”,曾經并不興隆,也是鎮坪縣掛得上名的貧困村。近年來,興隆村依靠“領導狠抓、干部狠幫、群眾狠干”沖勁,借助鄉村振興的東風,提升人居環境,帶領群眾增收致富,成功摘掉貧窮的帽子,邁上堅實的“興農路”。
合力整治,環境更美了
“從我還是個‘細娃’就一直走吊橋,我已經是快60歲的人了,終于盼到了這座橋”。在六組大橋合攏當天,村民尹明禮激動地說。據悉,這座大橋耗資300萬,歷時兩年,建成后改變了群眾“雨天出門一腳泥”“汽車開不到家門口”的歷史,還連通了長壽鄉居民宿區,大大改善了群眾生產生活條件。
這里的變化遠不止于此,以前居住了十幾戶人家,多為土坯房,泥土路坑坑洼洼。自脫貧攻堅工作開展以來,為改善群眾住房條件,打造集中居住區,統規統建,整齊的兩層小樓并排而立,黃墻黛瓦,門前,是平坦的水泥路,路旁,是明亮的路燈……
鄉村之美,美在環境。為提升人居環境,該村結合實際,從庭院、廚房、廁所入手,按照掃干凈、擺整齊、改旱廁、清污淤的要求,打造人居環境整治示范點、示范戶,探索建立“五改兩建一聯”模式,整村試點推進,投資332.6萬元,順利完成21戶人居環境改造提升、100戶風貌改造。放眼望去,煥然一新的庭院掩映在鮮花綠林中,干凈整潔的村莊靜臥在綠水青山里,一幅環境優美、生態宜居的和美鄉村新畫卷在曙河畔徐徐展開。
業態融合,錢包更鼓了
“我們村上中藥材種植近500畝,多為黃連、玄參、獨活和云木香,主要是合作社、能人大戶和部分農戶自發種植,開墾荒地、流轉土地,現在已經發展到一定規模,明年,我們村上會加大力度,鼓勵群眾大力發展中藥材。”該村支部書記楊軍說。
山腰,撂荒地變身藥材園,在助力中藥首位產業發展的同時,幫助群眾就近務工,帶動增收100人次13萬元,大大激發了群眾發展產業的內生動力,打造“藥材經濟”。
山下,社區工廠生產車間里,工人們歡聲笑語,手里的活計也沒落下,只見她們麻利地繞線圈、套線束。據了解,在這里長期務工人員達30余人,多為留守婦女,平均月收入在3000元以上。
同時,該村緊扣民宿康養定位,依托綠水青山優勢,深挖農耕文化,打造出曙河小釀和花溪土屋兩個“現象級”高端民宿,帶動勞務用工100人次,幫助群眾每年增收5萬元以上。積極動員六組群眾,搶抓鄉村旅游和民宿發展機遇,盤活閑置房屋,改造家庭公寓10戶以上,帶動農旅融合發展,上演“包袱”變資源、山區變景區的嬗變。
一二三產融合發展的態勢,讓興隆村變成“共同富裕的示范村”,村民收入實現幾何倍數增長,2022年人均純收入達到15800元。
黨群齊心,民風更淳了
“曙飛路對我們村來講,是好事,國家搞建設我要支持,你們放心,我家的房屋、土地,只要需要,我肯定配合”,曙飛路協調辦工作人員到張昌功屋里談征拆時,樸實的話溫暖了每個人的心。
張昌功家住興隆村三組,一間平房、兩畝良田是他為數不多的財產,為了支持曙飛路建設,張昌功主動配合拆房騰地,村上得知這一情況后,主動幫助老兩口尋找住房,現在,他們已經住進了新家。張昌功全票當選為興隆村二季度道德評議先進典型。
自實行“一肩挑”后,在支部書記的帶領下,該村黨組織更加堅強有力,立足“321”基層治理模式,充分發揮村級自治,用好“一約四會”,開展“道德榜單”“愛心超市積分”“集體升學禮”,力破陳規陋習,引領文明風尚。
村級設立新時代文明實踐站,每逢傳統節日組織開展文娛活動,表彰好公婆、好媳婦、好妯娌,動態評選十星文明戶,對涌現出的道德模范、自強標兵、新民風先進個人、“五凈”最美家庭進行集中表彰,弘揚文明新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