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訊員 張力 張江域
從四川大寧鹽場出發,東向湖北竹溪、南面長江、北向陜西有一條數千公里的古代鹽道,其中,翻越陜西境內的就有150公里鹽道,其中的首發地,就是今天的鎮坪縣鐘寶鎮。
鐘寶鎮,東與湖北省十堰市竹溪縣接壤,南與重慶市巫溪縣連界,東西最大距離18公里,南北最大距離25公里,總面積151.44平方公里。進入新時代,鐘寶鎮認真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以安康市建立緊密型城鄉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為契機,挖掘仁義為本、艱苦拼搏的鹽道文化精神,積極打造鹽道文化的陜西“橋頭堡”。
挖掘川鹽古道舊時景
鹽是生活中的必需品,在古代,鹽業更是重要的商業貿易物資。在陜、渝、鄂兩省一市交接處的鎮坪縣,千山萬壑、群峰壁立,一條長達150多公里、 穿越群山的古鹽道,在歷史上被稱為鹽大道!遁浀貜V紀》記載:“運鹽者,冬春之間,日常數千人。”被學者們稱為“南方絲綢之路”。
鎮坪本不產鹽,但距鎮坪縣城向南95公里的重慶市巫溪縣大寧鎮卻有悠久的產鹽歷史,鹽質上乘,有著“上古鹽都”之美譽。
鹽大道的起因源于三省交界地雞心嶺南坡的四川大寧鎮,這里有一鹽泉,終年不斷地流淌著鹽鹵水,人們便利用這股鹵水制鹽。早在秦漢時期,這里出產的鹽便已開始被用于食用,到唐代形成“萬灶鹽煙”的盛況。自古不產鹽的陜西、湖北及周邊地區都是吃這股鹵水流出后結晶的食鹽。“一泉流白玉,萬里走黃金”就是當時鹽業貿易興旺的寫照。“川鹽古道” 源于四川東部,由青石板和麻石塊鋪成,也有由泥土和碎石修筑的,一般為2米寬。鹽道翻越大巴山、巫山,延綿上千里,持續數百年,史書上稱為“官鹽大道”。
鎮坪是大寧鹽運往漢中、安康、商洛和湖北的唯一通道,鎮坪人不僅食用這里的鹽,而且還用大寧食鹽換取所需的生活物資。鎮坪古鹽道南起雞心嶺、北至東溝埡,縱貫全縣,全長135公里。鹽道自海拔1800米的雞心嶺入鎮坪,一路懸崖林立、溝壑交錯,綿延至東溝埡再入平利縣界,兩條古鹽道伸向陜西、湖北。一條是自大寧鹽廠經鎮坪全境至平利再到安康,由商人發往漢中、商洛;一條是從大寧鹽廠經鎮坪大半個縣而東向湖北竹溪、竹山和房縣三地。當時,以鹽場為中心輻射的兩條路都是由棧道建成,向東穿越大巴山主脊雞心嶺后就來到鎮坪縣城,從小縣城又向東、南、北分若干支線。過去交通運輸靠人背的年代里,鹽大道上的鎮坪縣匯集了許多鹽隊和鹽幫,那些出苦力的人被稱為鹽背兒和鹽腳子。
鹽泉引來四方爭奪。為了搬運方便,人們發明了“煎鹽”,煎鹽的“灶戶”由此誕生。運鹽的挑夫也隨著鹽業的發展擴張成龐大的隊伍,這隊伍的主力軍就有鎮坪鐘寶鎮人。在漢永平七年至1974年的兩千多年里,一代代鎮坪人用他們堅實的肩膀將食鹽運往安康、漢中、商洛和周邊的湖北省,他們用腳板走出了一條養育生靈的鹽大道。今天的鎮坪鐘寶鎮,農村60歲以上男子中有80%都做過鹽夫,其中40%的人舊時世代以挑鹽為生。
據當地曾背鹽的村民回憶,背著鹽時,人往往身負重物100斤或者200斤,每日只能前行30至60里,往返安康一趟少則半月,多則20多日,出門時要帶足往返的食糧,用帆布袋裝好,里面插上寫有姓名的小竹片,在沿途小飯店寄存,一路食用。有時住店晚了,客店通鋪已睡下太多的人,店老板就用一根粗木桿沾上水,使勁往人堆里插,讓開一條縫,后來者便趁勢鉆進去。沿途的巖龕也是鹽夫經常棲息的地方,夜晚,在巖龕下生起一堆大火,燒飯取暖,驅散野獸。鹽道上也有騾馬行走,為官府傳送公文和運送官員。馬夫往往身壯體強,有些武功,能對付兩三個強盜,如果遇上官宦人家或者富貴人家租用轎子,更要配上保鏢護送。
推動文化傳承煥華彩
《輿地紀勝》記載:“寶山咸泉,其地初屬袁氏。一日出獵,見白鹿往來于上下,獵者逐之,鹿入洞不復見,因酌泉知味”。這是最早的發現鹽泉的神話,今天的巫溪,還有白鹿的塑像。
如果鹽順長江東運,可以方便地輸送到全國各地,為什么還在大山中存在一條艱險曲折的鹽道呢? 經過歷史學家研究,因為生活所迫, 私鹽滲透、川鹽便宜,戰亂阻斷南方鹽業流通,都是川鹽銷往陜西各地的主要原因。
先秦以前,諸侯戰爭迫使難民逃往川東的巴國,人口交流歷來不絕,他們翻山越嶺,終于踏出一條川鄂之間的人行道來。從四川的巫溪向北,有一座海拔1800 米的山嶺——雞心嶺。相傳在這里,公雞啼叫,周邊三省都可以聽見。
“攀上雞心嶺,一腳踏三;去時不知歸,歸來身失魂。”這首記載于《竹溪史志》中的民謠形象地描寫了清順治元年(1644年)后,鹽夫是如何靠著肩挑背扛,一點點地從巫溪大寧河鹽場通過高山險道前往湖北省的竹溪、竹山、房縣以及安康市下轄區域,運去百姓所需的食鹽。鐘寶人民,和鹽業歷史緊密相連。
在這條由食鹽串聯起的生命線上,運鹽者“冬春之間日常數千人”,是何等繁忙而壯觀的場面。生死古鹽道上,長年累月活躍著數百背夫和馬幫,四季結隊行走。這是鹽夫們用兩千多年的時間,通過一代代人走出的生命線,其中就有今天的鐘寶鎮人的祖先。
一條承載著古代勞動人民智慧的道路,不僅架設了商貨流通的渠道,為鹽業提供食宿的客店、驛站逐漸形成了古鎮村落,進入的鹽商把外地的文化和生產技術傳播到各地。
歲月如歌,如今,鐘寶境內喧嘯繁忙的古鹽道已荒蕪廢棄,茅草吊腳樓的客棧也盡皆消亡,今天的鐘寶鎮塘坊壩社區,就是當年的黃州會館所在地,那段延續了兩千多年的沉重歷史刻在了鎮坪的古鹽道上。從2007年4月開始,古鹽道保護工作納入了鎮坪縣委、縣政府的議事日程,對古鹽道現存狀況進行測量、拍攝、繪圖,以作為史料存檔,同時為保護工作提供依據。鎮坪縣計劃整修沿途尚有修繕意義和價值的客棧、店鋪、廟宇及道路,力求接近原貌,再現歷史風情。從2008年8月8日開始的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工作,再次證實了從鐘寶出發的道路為古代四川重慶巫溪寧場食鹽運往陜南和鄂西北的主要通道。2012年起,鐘寶鹽道小鎮高起點規劃、高標準建設、分步驟實施,勾畫出時代發展的藍圖。
如今,隨著2020年9月29日安來高速公路經過鐘寶,2023年12月4日巫溪鎮坪高速公路的貫通,這里融入長江經濟帶跨省0.5小時經濟圈。全國各地賓朋來鎮坪領略地方文化傳承、聆聽鹽道故事、品味鹽道美食、感受紅杉溪谷的清涼,入住“國心”民宿。
為了挖掘歷史文化,鐘寶鎮從2023年爭取旅游開發項目,計劃通過十年的保護和修繕,基本使原有的歷史風貌得到恢復。今天,30家舊城民宿連片開發,讓鹽道上的特色美食神仙豆腐、鹽背子飯和各類山歌走出大山,吸引海內外游客,成為一條東至湖北神農架、南通三峽,北連南宮山、安康瀛湖的獨特黃金旅游線。
打造鹽道小鎮新名片
2月24日,大雪擋不住瞭望歷史文化傳承的道路,鎮坪縣鐘寶鎮首屆年俗文化節暨文旅大集活動在塘坊壩社區舉行,鬧元宵、猜燈謎,人們爭相體驗傳統民俗活動,吸引了十里八鄉的群眾到此聚集,數萬網友圍觀,可謂人氣爆棚。
兒童表演《說唱中國紅》、雜技《太空漫步》、廣場舞《歡樂中國年》、慶豐收《歡慶鑼鼓》、詩朗誦《沁園春》等節目,傳承和弘揚了中華民族優秀的年俗文化,彰顯出新時代的風采,展示“鹽道鐘寶”的魅力。
鐘寶鎮境內河道屬長江流域漢江水系,主要河流有南江河、干洲河等,礦藏資源主要有煤炭、鐵、大理石、石灰石等,還有黃連、當歸、黨參、獨活、杜仲、黃檗、玄參、大黃、天麻、白芍等200余種中藥材資源,藥材種植面積7000余畝。
伴隨著新時代號角的吹響,鎮坪縣鐘寶鎮已經實現了通村水泥路的全覆蓋,2020年來鳳高速公路穿境而過,投資235億的湖北十堰經鎮坪巫溪高速公路至鎮坪段(十巫南段)再次連接鎮坪鐘寶。
千年鹽道孕風骨,開放開發譜新篇。當年鹽夫的子孫們,在今天繼續譜寫鐘寶邊貿大開放的歷史新答卷,弘揚鹽道文化,聚力建設鹽道康養示范鎮。鐘寶鎮以集鎮為核心,以中藥首位產業和文旅康養產業為主導的“一心兩業”發展方向,圍繞綠色礦產富硒食品鏈條,不斷縱深布局,推動“四鏈”深度融合,即中藥首位產業、文旅康養、富硒食品、綠色礦產,形成多元化,優勢互補的全產業鏈條,助推鹽道康養示范鎮建設。戰略定位為秦巴山區鹽道文化體驗地,國心康養休閑旅游示范地。一心引領,核心聚集,即以集鎮建設為核心一軸貫通,景色融合以G541國道為發展軸。三區聯動,農旅融合打造宜居宜游康養區,聯農帶農工貿區,發展林下種植經濟區。目前,以中藥材萃取深加工產業園項目為代表的多個重點項目正在加快進行。
今年5月,鎮坪縣農家民居體驗館標準發布暨陜渝農特產品展銷活動在鐘寶鎮舊城村扇子壩舉行。展示介紹了鎮坪縣鹽道文化、民居體驗館、陜渝農特產品,品嘗了干煸錢魚、清炒竹筍、巖耳土雞、天星米粑粑、鹽道土豆等鹽道長壽美食,領略沉淀千年的鹽道文化魅力。
在鄉村振興的主戰場上,具有鹽道風情的鐘寶鎮,正成為促進鹽道文化不斷發展、繁榮壯大的“橋頭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