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陽縣是典型的秦巴山區深度貧困縣,全縣83%的行政村為貧困村,133個貧困村中有深度貧困村35個;全縣35萬人口中建檔立卡貧困人口就達13.6萬,每年有8萬多人選擇外出務工,脫貧形勢相當嚴峻。
近年來,當地政府逐漸意識到農村勞動力技能缺失、就業門路不寬的問題,不斷探索創新,趟出了一條技能扶貧之路。累計免費培訓3.2萬余人,人均年收入5萬元以上,實現了脫貧增收。
裁剪車間,機器裁剪出制作玩具所需的形狀圖案。中國青年網記者 張博 攝
不過仍有部分人不能或不愿外出務工,他們又該如何增收?毛壩鎮瞄準了毛絨玩具生產加工,利用建設安置點形成的空閑場地,在2018年9月從江蘇揚州引進迪鑫玩具工廠,該廠于當年11月上旬正式開工生產。
短短八個月,玩具廠就吸納當地剩余勞動力254人在總廠及村級車間穩定就業,截至目前,已累計發放工資近500萬元,實現總產值超過2000萬元,同時帶動不便離家人員50余人,足不出戶在家做工就能增收。
機器不能完成的作業需要工人手工完成。中國青年網記者 張博 攝
也就是說,不便離家人員不用每天去車間工作,在自己家完成手工,同樣能獲得收益。這就是紫陽縣“1+9+X”生產加工體系中“X”的內涵,即一批家庭工坊,“1”和“9”則分別代表建成1個4300平方米毛絨玩具生產加工總廠,在周邊各村安置點及人口密集區建設9個,且總面積近9000平方米的村級扶貧車間。
縫紉車間工作場景。中國青年網記者 張博 攝
村民唐國群因丈夫常年在外務工,為了照顧兩個上小學的兒子,組織親戚朋友在自家開辦家庭工坊,負責毛絨玩具的手工部分,“我現在在家一天能做一百多個,一個4毛,月入兩千。而且孩子還能按時吃上飯,時間自由。”唐國群補充道。
玩具廠還吸納了11名男性村民投身毛絨玩具生產加工。中國青年網記者 張博 攝
迪鑫玩具工廠負責人介紹,像唐國群這樣的家庭工坊全鎮目前有21個,而且規模還在持續擴大。工廠通過將半成品送到家門口、加工后再上門收貨的方式,讓一些無法離家的殘疾人、高齡老人和暑假在家的學生等特殊人群,不出家門也能享受到就業增收的福利。
成品展示區。中國青年網記者 張博 攝
小玩具帶動了大產業,紫陽縣以毛絨玩具文創產業為主的新社區工廠正快速發展。玩具廠工作人員自豪地告訴記者,現在,毛壩鎮生產的毛絨玩具不止銷往國內各省市,還遠銷至歐洲和美國市場,“最重要的是,群眾在其中得到了切切實實的實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