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訊員 葉立剛
初春時節,走進紫陽縣洄水鎮團堡村,一股文明新風撲面而來。一幅幅匠心描繪的鄉村文化墻,一排排別具一格的公益廣告,潛移默化地浸潤著群眾心扉。擯棄陳規陋習,弘揚新風正氣,“喜事新辦、喪事簡辦,小事不辦”已經成為村民的自覺行動。家家戶戶尊老敬老,鄰里之間互幫互助……整個村子厚植鄉風文明,擦亮了和美幸福村的底色。
近年來,團堡村厚植發展“根基”,擦亮幸福“底色”,以推進移風易俗、樹立文明典范為抓手,充分發揮新時代文明實踐的陣地作用,加大對大操大辦、厚葬薄養、封建迷信等陳規陋習的治理力度,引導村民從鄉風文明“旁觀者”變為“當事人”,讓村民相約建設幸福團堡,“約”出鄉村振興“新路徑”。
革除攀比陋習,處處沐浴“文明風”
“曾經,一場喪事辦下來,至少花費兩三萬元,雇“鼓樂手”、大辦宴席,哪怕家庭再困難,咬緊牙關也得求個‘排面’。如今,厚養薄葬成為村里群眾“新觀念”,簡辦“紅白事”深入民心。”在村民汪學義看來,這些年村里最大變化就是群眾思想觀念變了,群眾自覺踐行文明新風成為“新寵”,帶來最大變化就是改善了群眾的精神面貌,這一切得益于村新時代文明實踐站對“一約四會”機制運行的持續跟進。
前些年,比房子,誰家房子修建得更氣派;比彩頭,誰家兒子娶媳婦收的禮金多;比排面,誰家婚喪嫁娶更大氣;比座駕,誰家買的車子排量大……一系列不良風氣與文明新風格格不入,成為鄉村振興路上的“腸梗阻”。洄水鎮團堡村立足村情實際,成立了紅白理事會,全村按照片區為3個小組,由村組干部兼任“四會”小組長,重點吸納“五老人員”、中心護長、網格員等擔任成員,制定理事會章程,將紅白事辦理納入村規民約,明確辦事標準、規模和教育措施,做到村里紅白事“有人管”,操辦紅白事有據可依、有章可循,讓群眾在參與中自我管理、自我約束。《村規民約》成為群眾辦事標準后,群眾心理也悄然發生變化:群眾自覺抵制辦“無事酒”,新人旅行結婚成為時尚,老人去世、禮葬酒席不再鋪張浪費,當兵、考學、慶生不再吆喝群眾湊人賀喜了......紅白喜事統一標準操辦,“喜事新辦、小事不辦”的觀念已然深入人心。
“統一了標準,大家沒了攀比心態,人情味兒更濃了。”洄水鎮團堡村新時代文明實踐站站長、村支部書記扈興懷表示,通過持續整治陳規陋習,壓在群眾心頭多年的人情“包袱”終于卸下,村民用省下的“份子錢”投入生產、教育后人,用省下的時間健身學習,鄰里不和的現象消失了,村里的風氣變得積極向上,文明新風浸潤在生產生活方方面面。
與此同時,團堡村還積極響應上級政策,重視發揮黨員在群眾中的示范效應,倡導廣大群眾清明時節用鮮花寄托哀思,用生態環保理念厚植文明新風。
爭先恐后美名揚,“道德楷模”成時尚
在團堡村新時代文明實踐站,“道德楷模”榜成為最靚的“風景線”,榜上公示村上最近評選出來“道德模范”“好婆婆”“好媳婦”等典型人物,三言兩語勾勒出榜樣事跡,引得前來辦事群眾駐足觀看。“這可是我們村學習的‘榜樣’,值得身邊每個人學習效仿”該村文明實踐站工作人員歐維維介紹說,“凡是召開群眾會議,大家都爭相看看誰家上榜。”
在團堡村,類似這種典型評選遠不止這一項,群眾踴躍參與村上策劃的志愿活動,便有機會評為“最佳志愿者”;成效好、口碑好的護林員、護路員、護河員在人居環境整治中均可入圍上榜;產業發展好的群眾,鄰里和諧、互助互愛的家庭也能成為群眾心目中的“偶像”......“道德楷模”榜宛如一道打開群眾內心世界的一扇“窗”,成為衡量群眾司空見慣的生產生活“標桿”,不斷提高群眾文明素質和全社會文明程度。
與此同時,該村還將上榜典型作為推動發展的“領頭羊”。茶產業大戶歐清寶派人上門收購“鮮茶葉”,技術人員張圣忠上門指導藥材種植,“好媳婦”張汝偉數十年如一日照顧空巢老人,網格員王政燕格外關照村里“一老一小”,愛心企業負責人劉理科適逢中秋、春節,為村里分散居住弱勢群眾準備大米、食用油等慰問用品,鎮村包聯干部每月一次探訪分散居住的60歲以上老人,時逢主題黨日等特殊節日,村里還組織公益電影放映,文明和諧之風勁吹心坎上。
“感謝黨的好政策,鎮上、村里干部經常來探望我,還給我修繕了房子,日子越過越舒坦。”68歲的胡應明說起村里對老年人的悉心照料連連稱贊。
為增強村民的文明意識,團堡村精心打造了花壇,完善政務服務大廳功能,制作了公益廣告,定期開展好媳婦、好婆婆等評選活動,大力宣傳村上各類先進典型。“在村里樹典型,靠文明家庭帶動的宣傳效果最明顯,就拿尊老愛幼來說,現在村里誰孝敬老人,誰就能得到大伙兒尊重,有這樣的好風氣,想不孝順都難呢。”村支部副書記楊自明說。
如今,居住在安置點的老人們正坐在村前桂花樹下曬太陽,悠閑地聊著:“村里環境好,空氣質量高,在這兒住著,真是養人!”“村里組織志愿服務活動,只要喇叭一吆喝,個個搶著去。”“俺村很民主,村干部遇事都商量,干群一條心,村莊發展有望啦。”民風順了,一切都順了。
文明引路鑄新風,步履鏗鏘振興路。如今的團堡村,主干道全部硬化,一棟棟樓房鱗次櫛比,成功創建市級魔芋園區,農戶種糧食、搞養殖均可享受補貼,醫療保險優惠、大災大病更有臨時救助等保障,村民老有所養、病有所醫、安居樂業,一幅宜居宜業的和美鄉村畫卷正徐徐展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