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訊員 鄭曉虎
谷雨前的一場雨,群山里的空氣中彌漫著泥土和茶葉的清香。在紫陽縣麻柳鎮海拔600多米的茶園里,沿著通村水泥路蜿蜒而上,大山深處竟隱藏著一片200余畝的秀美茶園。
4月15日清早,已是71歲高齡的麻柳村6組村民彭堂貴提著采茶竹籃往自家茶園里趕。“采了十幾天了,現在已經賣了3000多塊錢了。”彭堂貴滿面笑容地說。
誰能想到,這片茶園曾是水泥廠的礦石原料開采區。當時,從業人員超過50人,水泥年產量超10萬噸,產品在秦巴山區供不應求。每當水泥廠的機器運行后,方圓幾公里都是滿天飛塵,F在,這里竟變成了管護得當的標準化茶園。
麻柳鎮曾出產過貢茶,以前雖然有歷史和文化的加持,茶產業卻發展得相對緩慢。招引的水泥企業為鎮域經濟發展帶來了效益,但環保問題日益凸顯。
紫陽地處巴山北麓、漢江上游,是南水北調中線工程的重要水源涵養區。一時間,當地面臨著既要解決經濟考核和經濟發展等問題,又要破解走綠色產業實現綠色發展的難題。
2013年開始,當地把涵養生態、保護生態作為重中之重,逐步將工藝落后且能耗高、污染大的工業企業進行關停,讓粗放產業出局,為綠色產業發展騰出提升空間。
“當時嚴格按照環保的要求,對高污染、高能耗的工業進行了關停,結合鎮域內茶葉產業的基礎,動員企業走上了茶葉生產銷售這條路。”麻柳鎮組織委員孫先庚介紹。
關停后的水泥企業第一時間進行了摸底調研,了解到麻柳鎮有近6000畝的茶園,這讓該企業看到了新的發展機遇。
曾是水泥廠生料車間主任的陳禮元說:“沒想到在40多歲的時候,又從工人變成了農民。在那個時候,我的工資要比在單位上班的職工多一倍,當時我的抵觸情緒很大。”
作為水泥廠的負責人,于安林一邊安撫員工情緒,一邊抓緊籌建茶廠。2018年,在礦區上修建的茶廠正式投產。陳禮元被返聘回來,從種茶開始學起,逐漸從門外漢變成了一名能熟練掌握茶葉種植、生產、加工的土專家。
“現在回想,上班條件比以前確實好多了,再也不用擔心粉塵問題了。收入高了一半,每月固定工資能有4500元。”陳禮元笑著說。
看著筆者拿出10年前的照片,陳禮元很是感慨。“明顯看得出來,以前水泥廠的天空是灰蒙蒙的,現在多好,茶廠就在青山綠水間。”
通過一系列產業結構調整和升級改造,曾經的水泥產業走上了綠色發展的新路,F在是紫陽秦硒生態農業開發有限公司負責人的于安林說:“我們每年鮮葉收購支出都是幾百萬元,以前我們做水泥廠的時候,村民的茶園都是荒著的,現在把他們都帶動起來了。”
按照縣上出臺的高質量產業發展獎補辦法,在鮮葉收購、流轉土地、開設銷售門店、擴建廠房、規范管護茶園等方面,可以享受政策補助。截至目前,該企業流轉茶園1500畝,自建標準化茶園800畝,代管茶園3000畝。孫先庚算了一筆生態經濟賬:“預計2026年全鎮人均能擁有一畝茶園,畝均鮮葉收入5000元以上。”
看到當地的山綠了、水清了,礦區里生長出的片片綠葉成為當地群眾增收的主要來源,于安林笑著說:“企業實現了綠色環保無污染,同時還解決了山區群眾的茶葉銷售難題,現在覺得轉型是轉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