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胡本先
立秋,是秋季的第一個節氣。我國古代將立秋分為“三候”:初候,涼風至;二候,白露降;三候,寒蟬鳴。立秋過后,太陽到達黃經135度,預示著炎熱的夏天即將過去,秋天即將來臨。但在長江以南,盛夏余熱未消,還有秋老虎,故立秋至秋風期間,中醫學稱之為“長夏”,長夏過后才真正進入秋季,開始涼風習習,早晚溫差加大,接著早晨就有秋露了。
“秋者陰氣始下”。立秋過后,大自然陽氣漸收,陰氣漸長,人體內陽消陰長。養生就要遵循“春夏養陽,秋冬養陰”的原則。故此后養生,凡飲食起居、精神情志、運動鍛煉皆以“養收” 為主!饵S帝內經·素問》曰:“秋三月,此謂容平。天氣以急,地氣以明,早臥早起,與雞俱興,使志安寧,以緩秋刑,收斂神氣,使秋氣平,無外其志,使肺氣清,此秋氣之應,養收之道也。逆之則傷肺,冬為飧泄,奉藏者少。”
起居上應該逐漸早睡早起,順應陽氣的收斂,情志調節上應收斂神氣,讓自己神志安寧,多與家人朋友聊天、談心,經常外出旅游賞景,多聽輕快歡樂舒暢的曲子,以修身養性,陶冶情操,舒暢情志,以緩解秋天收斂肅殺之氣對人體的影響。
脾主長夏,長夏之時暑熱未消,且夏季多食冷飲瓜果,易傷脾胃,飲食宜健脾化濕,如米仁、冬瓜;肺主秋,而肺喜潤惡燥,秋季燥邪當令,故此時飲食上應多吃山藥、百合、米仁、蘿卜、銀耳、藕、土豆、花生等既健脾又入肺、不過于辛燥之品,做法上宜蒸、煮、煲湯、清炒等清淡做法,不宜油炸、煎炒等油膩做法,少吃姜、蒜、蔥椒等辛辣之物,適當增加酸味食物以茲生津液、收斂肺氣,如柚子、橘子、山楂、獼猴桃、檸檬等水果,可適當進補滋陰潤肺之品如枸杞沙參老鴨煲、百合杏仁銀耳羹、蓮子銀耳雪梨湯、烏梅湯等,生津斂陰,緩解秋燥,以彌補夏季出汗過多,陽氣耗損。
運動鍛煉宜選擇輕松平緩、活動量不大的項目,如五禽戲、八段錦、太極拳、登高等,不宜運動過劇,出汗過多,陰液耗損,不利人體陰精陽氣的養收。俗話說 “白露身不露,秋后少游水”,一般南方末伏后盡量避免游泳,以防受寒。
夏秋之交,陽氣升發過多,陰液滋生不夠,陰陽難以平衡,陰陽失交,易出現失眠,難以入睡;或秋季燥邪傷肺,易出現咳嗽、咯血、鼻血、咽炎、便秘等,還有各類亞健康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