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泉縣城關第三小學 朱成芹
石泉縣城關第三小學將“雙減”工作與辦學理念、發展路徑相結合,堅持以系統思維、落實保底線、創特色的工作思路,統籌課內課外,校內校外,線上與線下,認知與體驗,學習與實踐,以“三個課堂”為著力點,夯實過程管理,積極構建“大課堂”育人格局,推動“雙減”工作行穩致遠。
深耕第一課堂,讓課堂教學有深度
1、探索“學為中心”的耕讀課堂。課堂是教學主陣地,課堂質量提高了“雙減”才能得到有效保證。我們探索以學為中心的“137+X”課堂模式,即:一個理念:讓每一位學生都有發展。三大目標:學生動起來,課堂活起來,效果好起來。七個環節:課前預學—交流反饋—合作學習—展示匯報—點撥教學—應用練習—拓展延伸。“X”:學科特色或教師個性特色。通過課堂教學改革促進教師轉變教法、重視學法,引導學生樂學、會學、學會,讓每一名學生在優質的學習土壤上像植物一樣去生長,長出一樹葉,開出一簇花。
2、開展“五個有效”的校本教研。聚焦有效備課、有效上課、有效訓練、有效檢測和有效延展,學校圍繞“備教學評研一致性”的教研主題,落實學科半日教研活動,利用名師領航課和石泉教育資源云平臺,開展“課前集智備課、課中集體觀課、課后集思研課”的云上教研活動模式。
3、實施“優化創新”的作業改革。學校積極探尋“雙減”背景下的作業變革新路徑,做到“減負不減質”。在充分尊重學科差異的基礎上,打破學科邊界,將作業內容遷移到不同學科中,促進學科間知識的滲透和學生的深度學習,并尊重學生差異精心設計學科基礎性作業、校本作業(體育技能、勞動實踐、德育實踐)和自主作業,既有設計面向全體學生的鞏固性作業,也要設計具有選擇性、差異性的選擇作業。
4、啟動“耕讀少年”的多元評價。結合學校自然環境和生源特點,將“耕讀文化”作為學校發展的系統工程融入到環境、課堂、課程、德育、制度中,開展了豐富多樣的實踐活動,努力培養勤四體、分五谷、曉知識、行善美的優秀人才。2021年,又啟動了“耕讀少年”的多元評價。結合“二十四節氣”設計了7種節氣卡,通過德育銀行定期評出“耕讀美少年”,構建良性的評價機制,讓雙減方向更明確。
精耕第二課堂,讓課后服務有維度
1、豐富耕讀校本課程為學生搭建個性發展舞臺。課程是落實“雙減”的核心和基礎。我們基于立德樹人、五育并舉的總體要求結合辦學特色開發了“耕德課程,耕技課程,耕藝課程,耕健課程”逐漸形成了將勞動教育與其他四育結合,知行合一的“耕讀”課程體系。充分利用學校豐富的圖書資源,引導學生通過廣泛閱讀,拓展閱讀范圍,并通過好書推薦、編讀書記錄卡、制作讀書小報、經典誦讀、開故事會、編課本劇等活動,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打造書香校園,根據學段特點開設了趣味美術、唱跳空間、數獨樂園、編程、數字博物館、國際視野等項目課程,以耕樹德、以耕促智、以耕健體、以耕促美,促進學生全面個性發展。
2、提高課后服務質量為學生建設健康成長樂園。遵循“5+2”(時間),“1+X”(內容)總體要求,開發“1+F+I”課程。“1”:一小時學習輔導、答疑解惑在校完成書面作業;“F”:一、三、五一小時耕讀必修課(書法、誦讀、武術):“I”二、四一小時10多門文體、實踐、益智、科創特色社團。目前形成了“班班有特色、生生有特長”的課后服務特色。
勤耕第三課堂,讓校外生活有溫度
1、深化研學活動。學校充分挖掘本土的地域和鄉土資源,組織學生走進蠶桑博物館、根雕館、鬼谷子文化研究基開展研學,到草莓基地賞草莓、摘草莓、嘗草莓,學習草莓的種植技術,在家種草莓等實踐活動。堅持實行合一、學做統一,提升研學質量。
2、凸顯愛國教育。根據學生年齡特點,按照德育層級目標,梯次設計社會實踐活動,延伸學校德育載體。自雙減政策落實以來,學校先后組織開展了“我向國旗敬個禮、家鄉美食我推薦、石泉十美我導游”等活動,邀請優秀學生家長到校講家風,開展“最美家庭、最美家長、最美學生”家風家訓征文、家風家訓歌謠作品等評選活動。
3、開展三微勞動。學校還以“微種植”“ 微養殖”“微周作”為主要內容組織進行三微勞動,充分利用家庭、學校有限的空間和資源,從微處著眼,從小處入手,栽種花草、蔬菜、多肉……打造“種植樂園”。倡導家庭親子養殖:養雞、喂鴨、放牛、喂魚……每周一項德育小勞作,譬如洗手帕、整理書包、整理衣物、學泡茶、學做一樣面食等等。分年級、分年齡,設置不同的勞作方式,提供親子時光,和諧親子關系,提高學生綜合素質。
4、推進協同育人。為推進協同育人,學校通過成立家委會、聘請家長能人、招募家長志愿者、舉行家長開放日等方式,搭建家長參與學校管理的平臺,增進家校間的理解與認同,在全社會形成了解雙減、支持雙減、認同雙減的濃厚氛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