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世學,男,漢族,1966年11月出生,高級農藝師。1988年畢業于安康農校,被分配到茨溝區農技站,先后在譚壩鄉政府和茨溝區農技站工作5年。出于對農業科研工作的向往,于1993年調到安康市農業科學研究所從事玉米遺傳育種與栽培研究,2000年后一直任安康市農業科學研究所玉米育種研究課題主持人。2015年10月被陜西省農業農村廳聘任陜西玉米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崗位專家,2017年1月任中國富硒產業研究院富硒玉米育種創新團隊執行專家。
因為職責而堅守、熱愛而堅持。謝世學同志自參加工作以來一直從事農技推廣和農業科研工作。調入安康市農業科學研究所后,常年與玉米為伴,30余年,始終不忘初心,踏實勤奮,刻苦鉆研,用自己無私奉獻的實際行動詮釋著恪盡職守、崇尚科學、潛心鉆研、敬業奉獻的農科精神,譜寫了自己的輝煌人生。
農業人都知道,玉米育種是非常艱辛而又枯燥乏味的工作,需要清心寡欲、淡泊名利。每一個生長季節,甚至是在一個生長季節中重復做著相同的工作程序,有的育種專家,終其一生可能都一無所獲。謝世學憑著對玉米育種工作的無限熱愛、跟農業和農民的感情與責任,為了農業增產、農民增收,保障糧食安全,選育出優質、高產、高抗玉米新品種,致富千萬農民,他對玉米科研工作投入了極大的熱情,一年四季在田間地頭忙著作試驗和觀察記載,30余年的堅守,灑下了辛勤的汗水,為農業科研工作做出了重大貢獻。
搞農業科研,不僅需要一種情懷,更需要有責任和精神。在謝世學眼中,玉米不僅是一個產業,還是一項事業。他做研究一直關注行業內最前沿的信息和理念,他說:“育種不能只看著眼前做,要想到五年、十年以后,企業和農民的需求是什么。”
候鳥式工作、四季不懈。作為一個玉米育種人,由于玉米育種工作的延續性和季節性,一旦錯過關鍵時間就要耽誤一年。為了加快玉米新品種選育進程,他長期奮斗在科研工作一線,寒來暑往,與泥土打交道,不辭勞苦堅持春夏忙在所里的玉米試驗田間,秋冬忙到海南島南繁加代育種材料地頭,就像候鳥一樣冬天向南,春天回來,一年四季不休息,從未向組織提過任何要求和領取加班補助,一年累計工作時間是正常工作時間同志的1.5倍。一直都在玉米地里,連續七年春節未在家與親人團聚,因為這時他可能還在玉米田間忙著作試驗、觀察記載或者套袋、授粉。他說,搞育種哪里還顧得上過節假日,現在條件好多了,通訊、網絡都有,隨時都能聯絡,不像上世紀九十年代打個電話還得到郵局排隊等。就是在所里,也是常以所為家,總是每天提前來到辦公室或者清早就下到玉米地里開始一天的工作。地里總有干不完的活。他常講,搞育種沒有時間的保證,不抓緊時間干,不在試驗地里長時間觀察,怎么可能發現優異育種材料!不在地里觀察、思考怎么可能有靈感!也就不可能育出玉米新品種。
“心中只有玉米”。謝世學把工作永遠都是放在第一位的。他說:“任何時候都不能因為個人私事而影響工作”。他是這樣說的也是這樣做的。開展中高山玉米育種,在平利縣蹬點8年,那時候條件很艱苦,交通不便,一般都是一兩個月才回趟家,可是他從來沒有提任何條件,從來沒有影響育種工作。結婚時沒有向單位請婚假,單位通知有事,剛結婚第3天就趕到單位上班。女兒結婚,正直玉米授粉高峰期,為了不影響工作,也未能陪送女兒出嫁。
談起家人,他難以掩飾心中的愧疚,常自責不是一個好兒子、好丈夫、好父親。和家人聚少離多,人常說,父母在不遠游,父母都是80多歲的高齡,而且身體多病,自己無暇照顧二老。2017年10月父母同時住院,正值試驗考種、資料匯總整理和南繁工作準備期間,白天實在抽不出時間,就和家里人商量偶爾夜間陪護,以盡做子女的孝心。妻子常年身體不好,也沒有專門陪她看過病,還把家里一攤子全都撂給了她,妻子也經常怨他,說他“不顧家”。有時也發牢騷:“有誰像你,就你積極,家里啥都不管,周末就不能好好在家呆兩天?你心中只有玉米!玉米比你兒子都重要!”可他總說“玉米生長又不休假,我干了這項工作,我就必須干好。我最大的愿望就是在我的工作崗位上干好本職工作,早點培育出新的優良品種。”讓他感到慶幸的是,全家上下對他的工作都是理解并全力支持的。自古忠孝難兩全,虧欠家人的,只能以后再補。
謝世學把對家人的愧疚和對工作的熱愛,全都化為工作動力的源泉。有了家人的理解支持,他把全身心都投入到工作當中,埋頭苦干,頑強拼搏。2003年4月的一天上午,播育種材料,他暈倒在工作崗位上,同事把他送到醫院急診,醫生說要注意休息,他說“春爭日,夏爭時”,下午稍好他就回到試驗地;2010年夏正值玉米育種的關鍵時期他又一次暈倒,同事把他送到醫院急診室,清醒后要求只留觀,堅持不住院,稍好一點又投入到工作當中;2012年他右手腕骨折,醫生要求住院治療,恰逢省上專家來考察試驗和項目驗收,他一天都未休息,陪同考察,并用左手完成了項目驗收材料,導致腕關節永久錯位;2016年,他作膽結石摘除手術,時值玉米開始授粉,術后1周他又投入到工作之中了;2017年夏,播夏播玉米品比試驗,他腎結石復發,當時疼痛的臉上直冒豆大的汗珠,仍然堅持把試驗種完; 2017年 2月 南繁授粉期間,腎結石發作,仍然堅持工作; 2017年1 2月,南繁玉米定苗時,誘發腰間盤突出,在床上靜養幾天,連翻身都困難,為了少讓家人擔心,這些他都未告訴家里。他女兒說:“我爸會累死在玉米上。”
因堅守才能結碩果。作為農業戰線上的一名科技工作者,他始終把服務三農做為己任,以促進農業增產、農民增收、企業增效為目標,承擔多項科研試驗項目,積極投身我市農業 “實干興農”活動和產業扶貧工作。
積極幫扶涉農企業進行富硒玉米開發,克服本身承擔多項科研試驗項目的繁重壓力及時加班撰寫了“安康夏玉米富硒高產栽培技術要點”、“安康市特種玉米栽培技術”等技術資料指導生產實踐。并作為企業技術顧問,經常往返于各地玉米田間地頭,晴天一身汗,雨天一身泥。他總是把素不相識的農民當親人,把同事當兄弟,耐心指導,不厭其煩,常掛在心。為了搞好工作,他不知加了多少個班,放棄了節假日。一年忙到頭,辛苦程度可想而知,可他總是說農科人的職責就是為農業企業服務、為農民服務。
在追求工作盡善盡美的同時,還表現出了吃苦耐勞、樂于奉獻的精神,用自己的綿薄之力幫困濟貧,積極參與各項公益活動,為和諧社會、科學發展、建設美好安康獻技獻力,得到單位領導和同志們的高度評價。
30多年平凡的日復一日的辛勤勞作,無怨無悔,兢兢業業,堅守崗位,他總是那樣腳踏實地,默默無聞埋頭苦干,用樸實的愛崗敬業的工作作風,努力傳承和實踐農科精神,并取得了豐碩的成果。他運用現代育種理念,成功的將秦巴山區玉米種質倒入美系等外引玉米材料,進行玉米種質的創新與利用,相繼選育出了適宜秦巴山區及西南地區種植的安玉2166、安玉11號、天漢6號、天漢10號、安科106等玉米新品種,在陜南及貴州、湖南、湖北、云南、重慶、四川、甘肅等省內外同生態區廣泛應用種植,累計推廣面積超過2千萬畝,新增經濟效益7億元,帶動5萬貧困戶脫貧致富。并有后續新組合正在參加區試,為農民帶來了巨大的經濟效益。同時工作期間獲得4項安康市科技進步獎,曾榮獲安康市農業局“轉作風重實干”先鋒個人、“實干興農”先進個人、玉米區試工作先進個人;多次獲安康市農科所先進工作者等榮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