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7年,中國早期革命家王維舟受黨的派遣從武漢返回川東,根據黨的八七會議精神,以大巴山為依托建立革命根據地。他秘密聯絡共產黨員,組織農民武裝,開展農民運動和武裝斗爭,1929年4月27日,在宣漢、萬源邊境的固軍壩發動武裝起義,建立了以李家俊為司令員的“川東游擊軍第一路”,點燃了共產黨領導的川東地區武裝斗爭的烈火。
1930年1月,川東游擊軍面臨川東軍閥劉存厚萬余大軍的“圍剿”,處境困難,遂向大巴山北麓轉戰。2月初,川東游擊軍第一路第一支隊隊長吳會治率300余人,在鎮坪縣大榆河長坪農民唐方志的帶路下,從萬源縣的巴頭源出發,進入鎮坪縣的大榆河。首戰消滅了盤踞該地的武裝土匪黨壽眉部,安定了社會秩序,并在華坪、小曙河等地開展發動群眾的工作。
1930年3月上旬,支隊長吳會治在轉戰紫陽時留下30余名隊員在鎮坪縣堅持開展工作。按照《中共四川省委關于農村斗爭戰術的指示》精神,開展土地革命斗爭。在廣泛發動群眾的基礎上,首先在茅壩鄉的華坪建立了農民協會,有會員20余人,當地貧苦農民王幫忠任農會主席,這是土地革命戰爭時期,中國共產黨在安康地區成立最早的農民政權。這支30多人的川東游擊隊,在榆龍、三壩、團結、尖山等地活動半年后返回四川。
1930年3月,流竄于川陜邊的國民黨地方武裝“垮桿”旅長侯世炯部,走投無路,意與紅軍“合伙”。支隊長吳會治帶大部隊員從鎮坪縣出發,在趕往紫陽縣城時,不料侯部已投靠地方軍閥王光宗。吳會治支隊反被王部繳械吞并。6月吳被殺害,10余名游擊隊員不愿被收編,毅然返回四川。
1931年5月,重組后川東游擊隊再次進入安康,于1931年冬在紫陽縣青石板河發動農民抗捐暴動。紫陽縣團丁到青石板河催收捐稅,農民無力繳納,紛紛逃走。這些團丁白天挨戶搶豬拉羊,晚上為非作歹,奸污婦女。大刀會農民楊廷泰、楊宗成帶領20 余人,手持梭鏢、馬刀于深夜將五名團丁和兩名前任保長全部捉住,除一名保長逃跑外,其余皆被氣憤的農民處死。地方當局急調安綏軍部隊和大批民團,血腥鎮壓。楊廷泰、王代清被釘“活門神”,農民48人慘遭殺害,21戶被抄家劫擄一空,燒房80 余間。楊宗成等五人逃往四川加入川東游擊軍。
1933年春,正當紅四方面軍反擊敵軍“三路圍攻”戰役中,曾一度與紅軍合作的川陜邊王三春部反叛,襲擊紅軍。川東紅軍游擊隊一個連奉命追剿王三春部,于5月下旬由四川萬源經紫陽北部山區來到漢江以南的漢陰縣漩渦鎮梓坪村沈家坪(時屬紫陽縣五馬鄉)休整,發動貧苦農民,于6月上旬建立了五馬鄉農民協會。同年9月間,大地主吳迪堂探知川東游擊隊奉命撤離回川,派人乘夜暗殺了一名正在開展工作的紅軍戰士。紅軍和當地群眾將這名戰士安葬立碑,刻有紅五星和“永垂不朽”的墓碑,至今仍完好地豎立在漢陰、紫陽兩縣交界的張家埡。九、十月間,紅軍游擊隊離開五馬鄉南下入川。
川東游擊軍雖然在安康活動時間短、范圍有限,但給安康建立了第一個農民協會政權,開展土地革命斗爭,為后來紅四方面軍創建川陜革命根據地安康蘇區打下了良好的群眾基礎。(市委黨史研究室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