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①:中國畫《花鳥冊》之《石榴》(局部)。蘇州博物館供圖
圖②:高東升在指導小朋友體驗內畫技藝。丁梅臺攝
圖③:中國畫《蘆雁冊》(局部)。蘇州博物館供圖
原題:博物館里尋“白露”
9月7日起,我國迎來白露節氣。如果用一幅畫來描述白露時節,你會選擇畫些什么?
也許是蘆葦。白露一到,一年中最適宜觀賞蘆葦的時節也到了。
也許是大雁。白露時節,人們時常在野外觀察到大雁。大雁,自然和白露節氣緊密相關。
蘇州博物館館藏文物《蘆雁冊》,就體現了蘆葦與大雁這兩個白露“元素”:淡淡水墨間,似乎有一陣秋風吹過,蘆葦深深淺淺,在水邊隨風搖曳。一群大雁棲息于蘆葦叢中,悠閑地戲水、覓食。站在畫前的游客,也頓生秋意漸濃之感。
這幅花鳥圖,出自清代畫家邊壽民。蘇州博物館工藝民俗部副研究員蔣瑋介紹,在中國傳統文化中,白露常常是文人雅士賞看蘆葦、觀察大雁的時節。
在這樣一個充滿詩情畫意的時節,古人會做什么?
“出游、賞玩、吟詩、作畫。”蔣瑋說,吳地舊俗,白露至中秋,百姓常常外出游玩,沈復《浮生六記》中就有夜賞滄浪亭的描述。文人雅士相約雅集,結伴游于山水間;或借機“臥游”,留下筆端丘壑,佳作由此誕生。
在蘇州博物館,有不少文物體現這一主題。蘇州博物館文博館員楊倩菲帶記者邊走邊看。明代畫家沈貞吉所繪的《秋林觀瀑圖軸》里,溪水從高峰上、密林間跌宕而出,化為瀑布,直掛而下。這幅畫題款中明確寫著:作于“八月望后二日”。明末清初畫家王鑒在《虞山十景冊》中,描繪了蘇州常熟虞山的四季景色,秋日對應的《湖橋夜月》中,通過秋山、拱橋、蒲葦與留白的巧妙構圖,讓白露前后月色如水、水汽氤氳的景象躍然紙上……
古人講究“不時不食”,石榴正是白露時節的應季水果。蘇州博物館藏沈周《花鳥冊》中就有一幅石榴圖,開裂的石榴果實飽滿,露出榴籽滿漿。游客們站在畫前,欣賞畫作,也交流著吃石榴的樂趣。
而說到時令飲食,怎么能少了菱角?白露吃菱角,不僅是一種飲食風俗,還是鄉愁的寄托——不管離家多遠,白露一到,就會想起那股熟悉的清香。
江南建筑特有的花窗下,一盤鮮美的紅菱與一盤清炒菱角擺上桌子,走近些,似乎還能聞得到水鄉植物特有的清香。這是蘇州博物館與桃花塢木版年畫技藝非遺傳承人喬麥聯合推出的24幅《姑蘇二十四節氣食景圖》之一《白露》。觀賞此畫,仿佛走進一戶江南人家,主人端上來一盤菱角,江南生活的清新雅致撲面而來。
在蘇州博物館,節氣的美景、美食與非遺手藝一起,走入尋常百姓的生活,節氣文化也有了更鮮活的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