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向東
當第一場春雨從楊柳新蕊滑入江面,漢江便一改冬日的沉悶復蘇了,如同畫家手中的筆,微點青綠水中一蘸,那顏色便隨江水融化,盡染兩岸。這是漢水側畔最美的季節,桃紅柳綠,姹紫嫣紅,扁舟不系,煮水品茗。想必二百年前興安州(安康市舊稱)知府葉世卓正是在這樣的情景之下才寫了那膾炙人口的絕句:“桃花未盡開菜花,夾岸黃金照落霞。自昔關南春獨早,清明已煮紫陽茶。”
紫陽茶源遠流長,茶圣陸羽在《茶經》之中便有記述,為唐以來皇家貢品,《新唐書·地理志》道安康不僅產有名茶,更產有貢茶,安康茶成為唐朝僅次于黃金的朝廷貢品,“誰語陜域無好茶,唐次綱貢紫陽芽”的佳句便是最好的見證。是呀,當發源于化龍山“倒行”八百里的任河之水與濤濤漢江奔涌相抱的一剎那,天地頓開,紫陽東升,云蒸霞蔚,新茶吐芽。我以為這便是500年前紫陽真人選擇這方寶地見素抱樸,修道悟真的是由,對坐空山,清靜無為,把盞品茗,成仙宣道,此情此景,怎能少了紫陽茶呢?
如今的紫陽,江還是那條江,梁還是那道梁,茶卻是越來越精致香純了,每到三月嫩芽初發,江霧從水面慢慢升騰,毛茸茸的芽尖頂著露珠在晨光中閃耀,竹林掩映著白墻黛瓦,一縷炊煙合著柴雞的打鳴懶散飄過,采茶的姑娘腰系小竹簍,三五結伴在茶山穿行,人未見聲先來,嫩綠的樹林間搖擺著水蛇腰,老人說那是好山好水、好茶好飯養出的西妹兒。
一群群花紅柳綠的采茶人,依著茶山一字排開,嬉笑逗樂間兩手如飛梭,一片片毛尖芽頭便攥入手中,落入竹簍,其穩、準、快、靈如同魔術。初產之春獨早銀針每斤芽頭約四萬枚,左右誤差不出百余,據說這明前銀針唯有這十七、八的山妹子親手采摘,制出的茶才別有一番甜香之氣,這也是傳統紫陽貢茶奧妙之所在。
有水做的采茶女兒,便有泥捏的巴山男子,春到茶山滿山春,哪個年少不花心,這山對著那山扯開嗓子唱一曲:“女娃十八春,爹媽不放心,打高院墻關緊門;墻兒八丈高,門上九道銷,就是神仙也難叼……”。那山對著這山放開歌喉亮一嗓:“你個短命死的、挨刀死的、發溫死的唱的奴家手軟腳扒,織不得綾羅紡不得紗…..”一歌一曲一俚語,打情罵俏間你便生了情,我亦有了意,滿山春色便款款走進了人心。
日上三竿,帶著新采摘的嫩葉走進茶農新居,好客主人必是要捧出好茶招待,掬一捧屋后的山泉水,燒沸晾至八九成熱,水壺高高提起,水注一線,向著客人鳳凰三點頭,茶在熱流中凡翻滾,被濃縮收藏的春意也在激蕩中被喚醒,輕緩的舒展著腰肢,一枚枚嫩芽恢復了清純,如同天鵝湖畔的仙子隨杯中的水流旋轉跳動,直到靜水曲終,那蘊藏在葉脈芽尖的漫山春意亦緩緩釋放出來。押上一口一縷清香沁入肺腑,那是女兒十八春的味道,任你墻高門緊,早已飄出十里八鄉了,這樣的季節怎能不上茶山不踏春呢?
照片拍于安康境內紫陽、平利、漢濱兩縣一區;
安康經典茶山線路推薦榜:
No1紫陽縣高橋鎮裴壩夢紫陽茶園
No2紫陽縣瓦房店魔芋包茶山
No3平利縣長安鎮茶山
No4平利縣龍頭村茶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