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本報探討“中國的7000個梅西從哪兒來”的報道經網絡轉載后,引來了不少網友評論,其中被點贊最多的一條是對現行教育制度的批評:“一個高考擋住所有梅西通往球場的道路。”
話雖夸張,卻道出了不少人的體會和心聲。
為什么老爸沒收了我的足球?為什么母親趕走了那個愛著我的“追風少年”?為什么語文和數學老師占用了我的體育課?這樣的疑問,想必曾縈繞在很多年輕人的心里,而當他們步入中年、為人父母之后,也許會明白些其中的原因。
“對足球的價值和規律認識不足,急功近利的思想行為嚴重,組織管理體制落后……”這是足改方案做出的深刻反思。
正因如此,推進校園足球的發展,成為足改方案中最能引起共鳴的措施之一。
“增強家長、社會的認同和支持;建設足球特色學校;促進文化學習與足球技能共同發展;建立四級聯賽體系……”這是足改方案提供的全方位路徑。
因此,我們看到,清華大學時隔5年再次招收男子足球項目的高水平運動員,將有12人憑借出色的球技和不錯的高考成績進入中國的名牌學府。各地的校園足球方案也陸續出臺,孩子們踢球的笑臉頻頻見諸報端。
不過,擋住梅西的不只有教育制度和傳統觀念。陜西省志丹縣足協主席丁常寶的一席話令人深思:“中國不是沒有梅西,中國的梅西在開拖拉機。”
足球進校園終歸是一項系統工程,涉及到觀念、資金、場地、教練等各種問題以及體育、教育、政府、企業等各個主體,一旦某個環節出了問題,就像有了短板的木桶,可能限制整項改革的高度。
之前,志丹全縣只有兩塊有草皮的場地,許多學生只能在黃土高坡或河灘上練球;而僅有的六七名教練以及體院學生的不定期指導,難以填補23所學校的缺口。
可以想見的是,作為全國首個校園足球試點縣,志丹的足球少年們能夠得到充分的足球資源,去展示足球天賦、釋放青春活力。但在更多默默無聞的田間地頭,同樣有未來的“梅西”在渴望著機會,我們該怎樣去發掘和培養他們呢?
中國足球已禁不起以往的那種“瞎折騰”,對于曾經的教訓,必須時刻予以警惕:是否真正認識了足球的價值和規律,將足球普及視為青少年全面發展的重要途徑?是否避免了功利足球、政績足球,防止校園足球成為“一陣風”、“一刀切”?能否克制住“政府的手”,讓“市場的手”伸長一點,理順足球發展的體制?對于改革方案的具體落實,理應進行這樣的審視。
鏈接???
足球討論廣受關注
隨著中國足球改革方案的發布,關于中國足球的討論愈演愈烈。近日,在央視《對話》欄目中,包括王健林、尹明善、郝海東、張斌、張路在內的足球人坐而論道。其中,動吧體育CEO白強的觀點引起了廣泛討論。
白強認為,良性的市場循環帶動產業的健康發展,而面對頑疾多年的中國足球,政府可以在政策層面釋放信號,考慮把足球教育設定日程,給行業注入巨大的活力。
白強說,目前他正通過動吧體育平臺引進“克魯伊夫訓練體系”,以滿足中國的青少年足球和校園足球的培訓需求。他認為,中國足球的改革需要在陣痛中前進,只有讓參與其中的企業和個人都有所收獲,足球才能搞得更好。
(羅 。